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加強合作可互補長短
來源:香港商報    2020-10-14 14:02
大灣區建設、深圳的社會主義先行試驗區等重大政策議程既是對香港的挑戰,更是香港的機遇。

【識港網訊】回首40年的發展,深圳從海邊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享譽國際的大都市,速度震驚世界,創造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新里程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的深圳發展史就是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它更抒寫了40年深圳與香港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和衷共濟,攜手發展的輝煌篇章。本文摘編了一些香港學者的對於深圳40年以及深港合作的觀點。

 鄭永年:深圳的崛起是當代中國的縮影

深圳的崛起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世界奇蹟,實在來之不易。深圳的成功並不特殊,而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那麼,深圳的成功背後體現出哪些其他城市可以借鑑的要素呢?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鄭永年表示,首先是領導力。深圳的領導力離不開有效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在過去的40年裏,中央政府充分授予深圳方方面面的權力,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實際政策操作層面。有了充分授權,深圳才能發揮出巨大的地方創新能力。

其次,深圳確立了有效的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深圳的社會穩定來自對社會公平的追求、來自深圳居民的真實獲得感、來自社會機會的開放性。就深圳而言,政府的政策過程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政策一方面受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又不會被一些特殊的利益或者特殊的「民意」所挾持,因為政府需要通盤考慮社會整體的利益。

第三,深圳有效處理了發展與制度創新之間的關係。發展和制度之間的關係在於:發展需要製度創新,但發展的成果需要制度作為保障。因為中央政府的充分授權,深圳的制度創新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正是這些制度創新促成了深圳方方面面的快速發展。

第四,深圳也有效實現了外部資本與內部資本的平衡。深圳開始時一窮二白,發展從外資起步。沒有外資尤其是港資的進入,深圳早期的發展會變得極其艱難。但在完成早期發展階段之後,深圳充分重視內資的作用,培養了數量龐大的本土企業。

鄭永年還表示,深圳的發展對其鄰居無疑具有很深刻的借鑑意義。深圳早期的發展實際上獲益於香港,不僅僅是來自香港的資本,更是來自香港轉移出來的產業。客觀上說,香港的發展已經離不開珠三角,更離不開深圳。無論是金融還是教育,香港必須有服務對象,那就是大灣區。

大灣區建設、深圳的社會主義先行試驗區等重大政策議程既是對香港的挑戰,更是香港的機遇。

學者:深圳崛起是當代中國縮影 深港加強合作可互補長短

 王于漸:港法制可助力深圳營商環境

本身為經濟學者的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于漸表示,深圳現時正處於轉型階段,由過往主力發展電子及電競產業,朝向科技創新的方向進發,惟發展創意產業將會面對版權等一連串難題需要處理;一水之隔的香港則是採用普通法的地區,對私有產權的保障更為全面,因此可以即時補位,為深圳的商業機構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助當地建立更便利的營商環境;同時深圳亦為香港的高端產業帶來新機遇。

隨著深港兩地商貿往來增加,王于漸強調,香港現時最大的優勢,為本港是中國境內唯一採用普通法的地區,對私有財產及個人自由的保障較強,法律上採無罪假定的原則,有助創新產業的發展;在有關法例下,在未有法庭判決之前,法庭一般假定版權屬於生產或營運者。反觀中國其他成市均採用大陸法,在未有法庭判決前,部分商品難以判斷版權誰屬。

深圳近年不斷發展科技金融業,王于漸指,由於科技金融產品眾多,涉及多項版權問題,因此正好為香港金融機構帶來新機遇,可走入內地發挖更大的市場;同時香港在醫療產品及生命科技等領域,仍有相當大的優勢,反而深圳現時過去主力發展電子及電競業,因此香港亦可為深圳的發展朝向多元化,互補長短。

王于漸亦指,深圳本身高等學府不多,惟卻吸納全國的人才,當中包括為處毗鄰的本港,因此香港教育界若能不斷提升學術地位,並可應聚焦科研的發展,香港亦可隨著內地的升軌,不斷發展。

他表示,若深港兩地能夠加強合作,將可互補長短,繼續成為良好的合作夥伴。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