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從「保就業」計劃實施談香港經濟重振
作者:哲哲   來源:識港網    2020-07-08 15:47
2019年下半年以來,香港經歷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疊加影響,民生經濟持續受創,為防止失業情況進一步惡化,今年4月起,香港政府推出一系列保就業和創職位的措施,以紓困經濟,收歸民心。

2019年下半年以來,香港經歷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疊加影響,民生經濟持續受創,為防止失業情況進一步惡化,今年4月起,香港政府推出一系列保就業和創職位的措施,以紓困經濟,收歸民心。

初心很好,但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近日,香港政府「保就業」計劃第三批雇主名單出爐, 「亂港四人幫」頭目黎智英創辦的壹傳媒及旗下的《蘋果日報》等媒體,多年來不斷唱衰特區政府,質疑「保就業」計劃是「公帑代出糧」,竟獲逾3千萬補貼;曾投下反對票阻止財委會通過「保就業」計劃相關撥款的民主黨,厚著面皮申領資助,也獲得逾38萬。另外,本批次有逾150間「0員工」公司成功申領補貼,最高獲批13.5萬。不少質疑的聲音湧現:有人稱政府資助媒體反中亂港;也有人認為給予「0員工」公司補貼違背計劃原意。面上種種反映出部分攬炒派行為虛偽、毫無底線,所謂「大公無私為民抗爭」的面具下是纯粹的利己主義者;背後種種實質上反映出政府保就業穩經濟措施需要健全完善。

香港政府給出撐企措施是特殊時期提振經濟、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舉措,但若不能尋到一條可持續的路徑,恐怕更長遠來講不僅會遭受納稅人質疑,還可能會讓不斷跌落的經濟雪上加霜。因此,下一步香港政府應在撐企保就業的初心之下持續加力,開闢有效可持續的路徑。

微觀上:完善政府「保就業」計劃,堵塞漏洞

從僅針對「保就業」計劃的微觀層面來講,政府的出發點毋庸置疑是好的,保職位、助經濟、穩民生。 但政府在審批發放補貼時,應該注重對申請企業進行甄別,比如制定「補貼支持目錄」,對申請企業進行嚴格的甄別和定量的計算。對創新創業類、與實業有關的,真正能夠牽動香港命脈的,能對香港經濟起到拉動作用、對社會恢復穩定有實際幫助的企業,應該有所側重;對帶有很強政治性色彩的、尤其是反動派把持的、企業運營手段和目的不利於香港社會民生經濟穩定的企業,應該有所慎重。要把公帑真正給到對香港未來有引領帶動作用的企業,而非給到增加香港亂局因素、阻礙整體發展的企業。否則,紓困措施不僅有拿著公帑去助力禍亂香港之嫌,還會讓人懷疑政府在對待反中亂港問題上的態度不夠堅決。

中觀上:依託內地,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契機

從中觀層面來講,政府應該立更大格局久久為功,現時的措施,包括防疫抗疫基金及《財政預算案》下推行的紓困措施和信貸安排、派發1萬港元給香港市民以及失業支持等,都只能解一時之困。香港要解決未來就業問題,最根本要擴寬渠道,擴大就業市場,把眼光投向內地,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近鄰的深圳,自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起,一直積極對接國家和廣東省的政策,對接香港標準和香港規則,致力於深港深度融合。如深圳前海自貿區深港青年夢工廠,打造了完備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以多元化的模式助力深港、國際創新創業服務資源融合、開放和共用,已經為香港有志青年融入內地市場、實現創新創業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接下來,特區政府可以依託內地、緊密聯繫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飛躍發展的優勢條件之下,研究出臺相關支持利好的政策和措施鼓勵香港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業,如此一來可以創職位保就業,更重要的是能促進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同時提升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

宏觀上:依靠優勢產業可持續發展,提振經濟

從宏觀層面來講,香港未來還是要依靠優勢產業取得長足發展。修例風波影響加上新冠肺炎衝擊,據今年6月統計數據顯示,香港失業率升至5.9%,創15年新高,香港全球競爭力也由去年的第2位跌至第5位。香港過去經濟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紡錘形」發展狀態,除了金融外,重點依託較為低端的商貿旅遊業,下一步香港重振經濟要儘快找到解決現實和長遠困境的方法。一方面,面對金融方面的危機,如近日美國取消對香港的特殊關稅待遇,香港政府應正面應對,尋找替代市場,加強跟周邊國家及地區的聯繫,緊緊依靠內地,找到自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儘快恢復安定的社會秩序,待疫情過後重新放開遊客來港旅遊,最大限度留住消費購買力,迅速令香港回到自由港的高光時刻。讓香港市場恢復活力,才能從根本上重振經濟。

 

本網評論員:哲哲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