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大新展《絲詩》 從文化科學探索蠶絲
來源:橙新聞    2019-11-05 14:20
簡‧博文與來自超過30所國際紡織檔案館、醫學圖書館、納米技術與生物醫學實驗室、以及位於北美、歐洲、中東和亞洲等地的蠶蟲養殖場的專家,攜手合作完成《絲詩》這個歷時6年的研究項目。

【識港網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將於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1月12日呈獻《簡‧博文:絲詩》展覽。簡‧博文與來自超過30所國際紡織檔案館、醫學圖書館、納米技術與生物醫學實驗室、以及位於北美、歐洲、中東和亞洲等地的蠶蟲養殖場的專家,攜手合作完成《絲詩》這個歷時6年的研究項目。

由於蠶絲與人體組織具有生物相容性,人類的免疫系統並不排斥蠶絲,甚至它能用於如大腦般重要而敏感的器官;故蠶絲除了傳統的紡織應用外,研究人員正以嶄新的生物醫學科技來進行蠶絲實驗。在是次展覽中,視覺藝術家和作家簡‧博文糅合蠶絲的傳統應用與尖端的研究技術──探索蠶絲的文化、科學及語言學的複雜性。

「絲」和「蠶」的甲骨文,以漢學家顧立雅的研究為本 © 簡 ‧博文

2016年,簡‧博文和塔夫斯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的科學家合作,利用納米科技來織造她的詩作。在製作過程中,他們會使用一塊模板,將金黃色、濺潑物狀的詩歌文字蝕刻在矽晶片上,再倒入液態蠶絲。當液態蠶絲乾透後,詩歌的字母會懸浮於上述的矽晶片之中。如此,觀者就能通過顯微鏡來觀賞這件作品。

懸浮於蠶絲薄膜之中的詩歌鏈(細部),顯微鏡下的字母 © 簡 ‧博文

簡‧博文的詩歌以DNA鏈的形式重現,既反映出蠶在吐絲結繭時所創造的絲狀紋,亦突顯那肖似編織的緯線般的蠶絲遺傳結構。

蠶繭裏的蠶絲 © 簡 ‧博文

本展覽另設有顯微鏡觀賞區,亦會放映由電影製片人夏洛特‧拉加德拍攝、記錄了整個研究項目的影片,以及簡‧博文朗讀其著作《絲詩》的片段。與此同時,展覽更會展示一幅特大的蠶絲織物數碼印刷品和Granary Books出版社出版的《絲詩》限定版的相關資料。

簡 ‧博文手持一個蠶繭和一塊蠶絲薄膜 © 簡 ‧博文

這次簡‧博文的訪港交流和專題展覽,是「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2019」的節目環節之一。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是兩年一度的文學節,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今年再度與詩人北島和香港詩歌節基金會合作舉辦是次盛事。此外,於2019年11月20日至24日將舉辦一系列黃昏朗誦會,內容涵蓋30位屢獲殊榮的國際詩人的詩作,包括簡‧博文的作品、及由Noise Asia唱片公司策劃的音樂表演。

《簡‧博文:絲詩》

展期: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1月12日

時間:9:30-18:00(星期二至星期六) 13:00-18:00(星期日)

博物館逢星期一、公眾及大學假期休館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圖: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1/05/010130772.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