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生態史教育倡議
作者:彭玉文   來源:橙新聞    2019-10-09 09:25
生態史地歷奇對焦STEM來設置任務,如運用或解釋或設計某裝置如何改善或保護環境,或達成野外求生目的,如驅蚊、過濾污水、生火、辨識食用及有毒植物等,結合相應理科學理,會是很吸引又有效的學習活動。

【識港網訊】教育局正倡議香港學校推行Life long- wide learning, Service learnig, SYEM,三者皆是美國教育家眼見傳統正規學校課程、教材、教學失效,導致國民福祉及素質以致國力下降而提出的解決方向,共同點是走出教室,以非正規教學為師,識真實世界,學以致用,解決其問題。生態史地歷奇可作為此等教育倡議實踐的引入手段。

Jost Reischmann(2014)研究Life long- wide learning理念,指古人因解決出現於不同年歲之家庭、政治、宗教、文化的變化和需要,或單純為滿足好奇心,歐人J. A. Comenius(1657)及A. Kapp(1833) 提出成人教育概念。美國人E. Linderman(1926)提出成人教育之意義,不受限於教室及正規課程,所教所學可以非關職務與學科,可能是有關日常生活、獨特經驗。聯合國教科文在2014年提出的立體模式中,列出了學習範疇包含各類文理學問,施教的除了正規教學人員執行的正規課程外,還有正規教學人員執行的非正規課程(Non-formal) ,及非正規教學人員執行的非正規課程(Informal)。

教育局把Life long- wide learning譯成「全方位學習」,「全方位」跟人生、終生主題割離,2012年公佈的「課程架構」,以教室、正規課程及正式教員為主體,與E. Linderman及教科文的定義相去極遠。

2019年6月,教育局發佈全方位學習的新定義,重點是承認「單靠課堂學習難以達到 (某些)學習目標」,重視「切身體驗」、「實際體驗」、「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因為這樣才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實現全人發展、發展終身學習能力。這是較符合原意的定義,局方更列舉五種基本學習經歷與十種學習資源,當中包括「自然環境」。生態史地歷奇正是以「自然或人文環境」為教材,提供智能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美藝發展等學習經歷。

社會或社區服務作為基要學習經歷之一,近年開始成為中小學常規活動,但社區服務往往被安排為偶發的一次性義工節目,不是一種結構化的學習體驗,只是現有課程的附加組件,學生不知為何社區要有此服務,被服務者的真正需要其實未被觸及,只得學生或被服務者一方受益,有的更簡化為學校畢業服務時數。

有意義的社區服務,該由學生先認識將要服務的社區開始。就選定的社區給學生一次生態史地歷奇經歷,因有所認識而生興趣,關愛之情油然而生,學生自行發掘社區存在的議題變得可能,讓學生決定提供哪種服務及如何服務,以回應該議題,這是服務學習的關鍵步驟,最好能應用正規課程內習得的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困難,最後實踐並進行反思。這樣學生會了解提供服務的脈絡關連、他們的服務與學術課程之間的聯繫,以及他們作為公民的角色。服務學習原是地方為本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的一部分,地方為本教育力主以與學生生活相關之地方的歷史、地理、環境 (生態)、文化、民俗、經濟、藝術為教材,以地方人物為協教教師,生態史地歷奇可視為地方為本教育的起點。

STEM,是英詞「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的簡寫,重視理科學理在社會及生活上的應用。在美國,STEM學習現場不只在學校一處,對STEM負責的也不只有教師,更包括大學、博物館科技園、商業機構、家庭、提供校外活動機構等,教育部門更專業支援教師,構成綿密的「STEM學習生態系統」。本地常態是,教育部門只作撥款,又規定撥款不能用作教師培訓,只供購買物資,常識科及電腦科主任在STEM撥款使用期限前,急忙向號稱提供STEM教學資源之商號訂購物資。

生態史地歷奇對焦STEM來設置任務,如運用或解釋或設計某裝置如何改善或保護環境,或達成野外求生目的,如驅蚊、過濾污水、生火、辨識食用及有毒植物等,結合相應理科學理,會是很吸引又有效的學習活動。

_________

彭玉文,香港生態史地歷奇著述者。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0/02/010127802.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