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李歐梵、劉再復再談五四運動
來源:橙新聞    2019-05-14 13:01
五四運動100週年,各界對這場大運動的探討越趨熱烈。香港科技大學早前邀得李歐梵、劉再復及王德威等名家,就「五四之後:當代人文的三個方向」分享所見,深入五四精神對當代人文發展的影響及未來方向。

【識港網訊】五四運動100週年,各界對這場大運動的探討越趨熱烈。香港科技大學早前邀得李歐梵、劉再復及王德威等名家,就「五四之後:當代人文的三個方向」分享所見,深入五四精神對當代人文發展的影響及未來方向。

研討會大合照 圖:活動網站

李歐梵:五四創作借鑒西方文學

西方文學對五四時期的創作影響是巨大的。在會上,李歐梵分享了晚清和五四時期的西學與國際視野。他指出晚清學者已大量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及至五四時期,學者進一步以西學為用,這方面的例證是他對郁達夫作品《南遷》的研究。《南遷》是《沉淪》三部曲之一,故事發生在日本南部的安房半島,書中男主角因患病走到小島,在島上遇到了日本女郎,兩人合唱了一首〈迷娘之歌〉。這首歌並非憑空而來,乃是源自歌德的長篇小說《威翰·邁斯特》,裡面的一首詩歌就叫作〈迷娘〉(Mignon)。

李歐梵談五四時期的西學 圖:活動網站

李歐梵指出,郁達夫將〈迷娘〉挪用到了小說中,不但使小說出現了一種異國情調,還說明了五四作品與西方文學的密切關係。不少五四作家曾經留學國外,如郁達夫曾在日本學習,期間修習德語,據說學得非常好,他也非常喜歡德國文學。「所以為什麼這些人(五四作家如魯迅等人)這麼大膽,一下子就把西方經典抓進來?因為他們有根底,能接觸到各種外國文學。」

從晚清的外國翻譯文學到五四文學,有新知的學者要重新建立起自己心目中西方文學的經典,他們創作更多以現實性、寫實性為主的短篇小說,並直接汲取西方文學的養分,轉化在作品中。「這是一種五四時期的國際主義(cosmopolitan)。」李歐梵說。

劉再復:新文化運動失敗

談及五四,另一位著名學者劉再復先向觀眾釐清幾個概念。首先,「五四運動」有兩種概念,分別是「政治五四」和「文化五四」,前者是一場發生於1919年5月4日的學生愛國運動,而後者是更廣義的文化運動。另外,「新文化運動」與「新文學運動」的重點也不一樣,新文化運動的重心是以「德先生」(Democracy,即「民主」)和「賽先生」(Science,即「科學」)取代孔先生(儒家學說的僵化教條);而新文學運動是提倡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文學形式上的變動,把文學交還給底層民眾之意。

劉再復指出,當年五四的推手還分為兩派,即「剛性五四」與「柔性五四」。前者由陳獨秀、魯迅提倡,主張推倒貴族文學及古典文學,是一種激烈的、反傳統的主張;而「柔性五四」以胡適、周作人為首,他們的中心詞是文學改良。對於國粹,他們採取比較接受、溫和的態度。

劉再復談新文化運動的精神 圖:活動網站

在劉再復看來,文化上的五四運動,或更集中來說――新文化運動是失敗的。他認為五四所提倡的對個體個性及自由的敬仰,在現今社會已然失落。「五四很重要的精神就是人性啟蒙,凸出人的個體與個性。」文學應為人的個體心靈服務,而個體是應該自由的,作品不應被其他非文學的目的所操控。在他看來,五四運動的初衷在其後的三十年乃至現代社會,均沒有很好地傳承下來。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5/14/010116599.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