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北部都會區」建設的啟示
作者:熊貓哥哥   來源:識港網    2021-10-09 18:14
林鄭月娥在本屆任期最後一次施政報告中,鄭重地將「北部都會區」計畫提出,也可以理解為港府的一種態度——在新的政治生態下,集中力量解決長期困擾香港的重大民生問題,徹底啟動香港發展步調,久久為功、穩步推進、銳意向前。我们所期待的新香港应该是这样,望诸位拭目以待。

特首林正月娥本屆任期最後一次《施政報告》發佈後,引發關注度最高的,莫過於「北部都會區」建設的宏偉藍圖。這是港府對中央多次提及要求解決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積極回應,也是基層香港市民的福音。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特首林鄭月娥任內第一次就解決香港土地供應問題推出的宏大計畫,當年的「明日大嶼」比之「北部都會區」,願景同樣炫目,但彼時深陷政治鬥爭泥沼的香港難以推進。而今,展望未來,「北部都會區」又會是怎樣一番前景呢?

林鄭月娥上任之初,就表示要在全社會開展一場「土地大辯論」,謀求社會對土地發展及供應選項的共識。2018年10月,港府正式推出「明日大嶼」計畫,但旋即遭到泛民團體土地正義聯盟、守衛大嶼聯盟等發動近萬人上街遊行反對。正當計畫頂住壓力即將提交立法會審議,修例風波不期而至,導致整個計畫陷入漫長的停滯狀態。在紛紛攘攘中,「明日大嶼」被扣上一頂「大白象工程」的帽子,陷入無休無止的爭議中。反對派扯著「保衛本土」的大旗,左右輿論、煽動情緒,令這一發展大計幾近夭折。過往的紛爭歷歷在目,今次「北部都會區」計畫的提出,是否會面臨同樣的困境呢?應該如何理性地認識香港的區域發展?相信這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香港反對派歷來以「本土」的名義來裹挾民意。在這些人的認識邏輯中,貼近內地文化就是被文化入侵,與內地加強經濟聯通就是損害本土利益,政府搞大項目建設就一定是官商勾結、濫用公帑。於是,個別利益小團體,扯個標語、拉個旗幟,然後大肆鼓動一番,不明真相的市民,特別是利益相關市民就被煽動起來,仿佛香港不需要與內地關聯,擁抱西方就是最好的。如果仔細梳理,現今的一些頭號亂港分子,諸如朱凱迪、黃之鋒之流,都曾參與所謂保衛「本土」的亂港活動,反高鐵、反一地兩檢等等等等。所謂「本土運動」,早已成為反中亂港的溫床。

事實上,香港本就無所謂「本土」概念。香港開埠以來,最初作為貿易轉口港,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進駐。而今的香港人,都是移民的後代。在各個時期,香港都有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這也成為香港多元社會的重要標誌和長盛不衰的根本保證。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民粹主義在香港興起,刻意標榜本土,製造二元對立,成為某些香港反對派最擅長的政治操弄手段。當政府某一政策觸碰小圈子利益時,他們便大可扯上一面「保衛本土」的大旗,恣意妄為。他們口口聲聲為了香港人的利益,暗地裡卻打著各自的小算盤,遇事則選擇一跑了之。

看看內地的發展進程就明白,大項目建設一旦啟動,最先受益的就是本地居民,房產增值的紅利、本地就業機會的增多以及額外的拆遷收益,這些都是當地居民所盼望的。到了香港反對派這裡,卻變成了侵害「本土」利益,這個「本土」裡面真的包含了本地居民嗎?見仁見智。

再言之,香港的樓價之高、住房負擔之重有目共睹,政府花費鉅資,增加供給,希望平抑樓價,促進經濟發展,不論從哪方面看,都是惠民的好事。當然,當中涉及到的廉政問題、環保問題、效率問題必然需要輿論監督,但絕不是非理性的煽動民意、為反而反。香港苦泛政治化久矣,當年董建華的「矽港計畫」因反對派發動反23條運動折戟沉沙,令香港錯失科創發展的黃金視窗,此類教訓不可謂不深。反觀內地政府的發展規劃,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中國近20年的飛速發展,從這句話中,多少可以看出一些原因。

香港太需要穩定的發展環境、既定的發展方針,諸如土地規劃這樣關乎市民生計的根本問題,必須集中力量、抓住時機、加速推進。時不我待,發展窗口期一旦錯過,就很難再追。林鄭月娥在本屆任期最後一次施政報告中,鄭重地將「北部都會區」計畫提出,也可以理解為港府的一種態度——在新的政治生態下,集中力量解決長期困擾香港的重大民生問題,徹底啟動香港發展步調,久久為功、穩步推進、銳意向前。我们所期待的新香港应该是这样,望诸位拭目以待。

本網評論員 熊貓哥哥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