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紅安兒女
作者:福歌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1-05-12 17:01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篇題為《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報告文學,讓我的家鄉——湖北省紅安縣一夜之間,聞名遐邇。

【識港網訊】

插畫:同春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篇題為《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報告文學,讓我的家鄉——湖北省紅安縣一夜之間,聞名遐邇。這篇作品,開篇就寫道:

“這裡過去叫黃安,現在叫紅安。地理教科書上說,這裡屬於大別山的東段。這裡曾是紅四方面軍的大本營,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隊列中,曾經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紅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名紅安籍。從這裡走出了二百二十三名將軍,產生了兩任國家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

著名文學評論家馮牧當時評論說:“這篇作品,以清新洗練、剛健多姿的描述,使我們看到了’紅安人’堅強的心、善良的心和富有無限創造力的心。”同時還說:他們手執簡陋的武器,“同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作戰,只用了二十來年時間就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國;但是,當他們以同樣的忘我精神來和另一個敵人——’窮困’作戰的時候,卻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才打開了邁向’小康’生活的大門。這就是紅安人民的歷史,這也可以說是全中國人民的歷史”。

時隔三十六年,在建黨一百週年、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重讀軍旅作家所國心、董濱采寫、《解放軍文藝》刊登的這篇報告文學,撫今追昔,感慨良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那一代將軍和英烈離我們漸漸遠去了,然而,他們驚天地、泣鬼神的氣節和功績,將世世代代昭示信仰之美、使命之重、英雄之氣、志向之崇。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一百年來,無論是順利還是挫折、甚至失誤,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建設年代,英雄的紅安兒女,始終都一往無前,前赴後繼,接續奮鬥。在著名的武漢火神山醫院搶建戰場上,其建設主力軍,即有3000多名來自紅安!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還同時調配參加了雷神山醫院建設。在新冠來襲的特殊時刻,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冒著嚴寒,逆向而行,與死神賽跑,令世界稱奇!這絕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紅安人“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精神品格的鮮活印證。

從奪取革命勝利、到打開小康之門、再到實現全面小康,這一百年的紅安史,是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一個縮影。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我們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時刻,作為革命老區和摘掉全國重點貧困縣帽子的紅安縣一名遊子,作為深圳經濟特區的一名對口幫扶幹部,重讀《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怎不令人心情激動,心靈震撼,再一次受到洗禮?怎不令人深思:紅安及每一位紅安人,將怎樣不負新中國首個以“紅”字命名的縣——這份褒獎和殊榮!既要自豪這裡走出了200多位將軍,更要銘記這里為革命長眠的14萬英雄兒女!

感而填詞一闋:

江城子·重讀報告文學《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有感

三支主力戰旗揚,漫山岡,臥疆場。亮劍驚沙,鐵血吐衷腸。九死一生猶未悔,先烈志,怎能忘!

將軍兩百是同鄉,耀星芒,照前方。小小銅鑼,當可奏安康!但願九泉靈有慰,紅土地,永留芳。

注:1.“亮劍”,電視連續劇《亮劍》主人公的主要原型,就是紅安籍將軍王近山。 2.“驚沙”,同名電影《驚沙》,講述了1937年,紅安籍將軍秦基偉臨危受命,率領300多名西路軍戰士,困守孤城3日,最終勝利突圍。 3.“銅鑼”,傳唱至今的《黃安謠》唱道,“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5/12/node_A12.html#content_1029970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