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昔日“臭水河” 變身魚躍鳶飛打卡地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方勝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1-04-07 12:00
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河流生態全面恢復。

【識港網訊】

風景如畫的茅洲河(航拍圖)。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浩翰/圖

水清岸綠、鳥飛魚躍、花團錦繡……清明小長假,深圳灣、茅洲河、荔枝湖、大沙河等濱水片區再度成為深圳市民朋友圈中的打卡地。

讓市民擁有可親可近的優美水環境是高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體現。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力打好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用4年時間補齊40年污水處理設施的歷史欠賬,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

一條條昔日“臭水河”已經變身“生態河”,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母親河”舊貌換新顏,打卡遊客絡繹不絕

這個清明假期,家住南山區的曹陽一家三口,專程來到茅洲河燕羅濕地遊玩。 “家附近的深圳灣公園、大沙河碧道我們去過不止一兩次,前幾天很多朋友都在發深圳灣’海闊憑魚躍’的小視頻,深圳的環境治理確實很贊!”曹陽對記者說,“早就听說茅洲河治理的效果也很好,所以趁這幾天有空就來轉轉。”

茅洲河燕羅濕地公園沒有讓他失望。在這處人工濕地裡,九品香水蓮輕臥在水面,與荷葉相映成趣。經濕地淨化處理後的潺潺清水,奔騰、跳躍著衝入茅洲河內。眼前岸邊花草隨風搖曳,遠處河上水鳥翻飛覓食,碧水連天的美景讓人流連。

燕羅濕地旁是茅洲河上的製高點——洋涌河水閘,對岸則是去年剛剛建好的親水活力公園、燕幾之翼、梯田濕地和碧道之環等景觀節點。其中,碧道之環是一座融科普、教育、便民服務於一體的地標式建築,從環形挑台上遙望茅洲河兩岸,曹陽感慨道:“真想不到幾年前這裡還是遠近聞名的臭水河。 ”

“每到節假日,就有很多市民,甚至還有東莞等周邊城市的遊客來到茅洲河。特別是去年12.9公里長的碧道試點段建成開放後,遊客就更多了。”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廖卓謀說。

以超常規力度補齊歷史欠賬,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流域面積達388平方公里。這條深圳人的“母親河”,卻曾是廣東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事實上,作為全國面積最小、產業最密集、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深圳的河流水環境污染程度一度非常嚴重。據統計,2016年初,深圳310條河流中有159個黑臭水體,數量居全國36個重點城市之首。

2015年底2016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把水環境治理工作作為未來幾年最大的惠民環境工程。深圳樹立“系統”思維,下足“繡花”功夫,以超常規力度補齊歷史欠賬。 “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污水管網6460公里,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5萬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80萬噸/天,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茅洲河逐步實現了從污染治理,到生態修復,再到美麗河湖的蛻變。而深圳也於2019年底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水環境實現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好轉。 2020年,深圳全面鞏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五大河流考核斷面平均水質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當年10月,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成為全國唯一獲得此殊榮的副省級城市。

繼續恢復河流生態,實現水環境長治久清

在深圳,像茅洲河、深圳灣這樣的親水之地越來越多,一大批河流水域與城市有機融合,成為市民喜遊樂到的網紅打卡地。全面消除黑臭後,恢復河流生態、實現“有魚有蝦”就是河流治理更進一步的目標。

深圳市水務局局長胡嘉東介紹,為此,我市將繼續做好污水收集處理,這是治水工作的根本;將對所有河湖水體開展生態調查,摸清這些水體原來的本底狀況,以及治理後的恢復、修復情況;明確人工干預的具體措施,並多措並舉恢復水體生態。

“水污染治理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當前,我市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仍然比較脆弱,我們將以系統思維統籌區域與流域,推進廠、網、河、站、池、泥一體化治理和管理,堅定不移實施雨污分流技術路線,鞏固、穩定、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推動河湖水質持續提升,實現水環境長治久清,推動深圳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胡嘉東說。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4/07/node_A02.html#content_1013381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