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吶喊》隱藏字句竟料為畫家親筆
來源:橙新聞    2021-02-24 16:27
挪威表現派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的作品《吶喊》(The Scream)舉世聞名,扭曲的線條與強烈色彩表現了圖中人物的焦慮,曾被認為是畫家的自畫像。近日,挪威國家博物館專家宣佈了他們對《吶喊》的新發現:圖中左上角的「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字句,字跡出自孟克本人,並非外界一直猜測的觀眾惡意塗鴉。

【識港網訊】挪威表現派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的作品《吶喊》(The Scream)舉世聞名,扭曲的線條與強烈色彩表現了圖中人物的焦慮,曾被認為是畫家的自畫像。近日,挪威國家博物館專家宣佈了他們對《吶喊》的新發現:圖中左上角的「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字句,字跡出自孟克本人,並非外界一直猜測的觀眾惡意塗鴉。

孟克代表作《吶喊》

《吶喊》共有四個版本,是孟克在19至20世紀之間創作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作,命題環繞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最早的蛋彩畫版本於1893年完成,也是唯一一張在左上角寫有「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Could only have been painted by a madman.)的版本,目前藏於挪威國家博物館。過去多年,藝術評論界一直猜測字跡出自何人之手,有專家認為是憤怒的觀眾所寫,也有人結合孟克生平,指他畢生飽受憂鬱症困擾,很可能在創作後提筆寫下這句話。自1900年代起,「觀眾所寫」一說成為主流,連博物館在畫作的簡介中亦沿用這個說法。

《吶喊》初版左上角的神秘句子「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

不過,藏有此畫的挪威國家博物館日前宣佈了新發現。館長麥布里·古倫(Mai Britt Guleng)指出,為了準備2022年新館開放,博物館近來正式修復和檢查《呐喊》,「經過謹慎地逐張信件、逐字逐句一一檢視分析,我們確認這段筆跡在各方面都與孟克本人的筆跡相同。」「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以鉛筆所寫,字體微小得幾乎看不見,研究團隊先以紅外線掃描該句子,再與孟克的日記及信件字跡對比,發現了多個相似之處,「它與孟克首次在挪威公開畫作時出現的字跡一致。毫無疑問,這是孟克的筆跡。」古倫說。

掃描後的句子

根據古倫的推測,孟克很有可能在1895年時寫下這句話,即是畫作面世的兩年後。當時,他在奧斯陸的布羅姆奎斯特畫廊展出了這幅畫作,醫學生Johan Scharffenberg表示作品令他有理由「懷疑藝術家的精神狀態」,他認為蒙克是是個「瘋子」。孟克對此相當介懷,多年後更撰文提及此事。古倫認為,孟克所寫的「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是一種諷刺,反映了他受攻擊後的痛苦,以及被視為精神病人的恐懼。「在『雲朵』上寫下這行字,他以某種方式掌控了別人對他的認知和理解。這樣一來,他似乎在說,『我可以拿這件事來開玩笑。』」

孟克為什麼「吶喊」?被稱為瘋子天才的他,畢生的確被陰影所籠罩。他的母親在他五歲時死於肺結核,十三歲時,姊姊又死於相同的疾病。遭受打擊的父親因而患上精神病,對幼年的孟克留下重大的心理陰影,「死亡」也成為他作品的主要命題。中年以後,孟克患上精神分裂症,還曾經入院治療。孟克於1892的一篇日記中提及《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桿,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裏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孟克自畫像  孟克(1863-1944)  圖:挪威國家藝術館

不過,作為藝術家,孟克深明焦慮痛苦是他的創作之源。他曾經表示:「自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受到深刻焦慮之苦,我也始終試著透過藝術表達出這種強烈焦慮感。若沒有這種焦慮和疾病,我就會像一艘沒有舵的船。」天才與瘋子並存的孟克,在代表作中寫下難以察覺的句子,仿佛是《吶喊》當中再一次無聲的吶喊。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51611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