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賀春節】皇帝也寫賀年卡?
來源:橙新聞    2021-02-10 17:13
春節將至,相信大家都已經備好年貨,準備喜迎新春了。備年貨是古往今來全國上下從未更改的「春節必答題」。選年貨,門道多,那麼古人是如何置辦年貨的呢?今天我們就穿越歷史,逛遍四個朝代,了解一下。

【識港網訊】春節將至,相信大家都已經備好年貨,準備喜迎新春了。備年貨是古往今來全國上下從未更改的「春節必答題」。選年貨,門道多,那麼古人是如何置辦年貨的呢?今天我們就穿越歷史,逛遍四個朝代,了解一下。

郎世寧等《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

漢朝:美食可祛病 餃子不凍耳

漢朝前只有元旦沒有春節,直到漢武帝時期定下《太初曆》,才開始將春節的日期固定在正月初一。可以說,我國真正從漢朝開始,才有「春節」概念的。漢初,互相拜年宴請的習俗逐漸興起,而置辦的年貨就包括大量食品和飲品。

椒酒

漢代崔寔《四民月令》:「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椒酒」曾是楚人享神的酒醴。到了漢代,「椒」又與壽神之一的北斗星神掛上了鉤。在元旦飲用椒花柏葉浸泡的酒,可以祈求新一年身體健康,百疾皆除,延年益壽。

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軸(局部)

唐朝:春由文章著 餘慶紙上傳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大治之世,前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盛世。國家鼎盛強大了,百姓的物質生活自然富足和諧,備起年貨,送起年禮來更重精神、禮儀層面,儀式感更強。故而唐朝、五代老百姓的年貨清單上,更多是春聯、「拜年帖」等物。

春書

又叫「春帖」,即「春聯」的前身,用紙製成,上面有五言或七言絕句,內容一般與過年、春節、春季有關,然後黏貼於門、窗、帳、屏風等處。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中國的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出自五代的後蜀主孟昶之手,載滿感恩、期盼和祈福。

拜年帖

類似現代的「賀年片」。「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變而成。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後來迅速在民間普及,並改金箔為梅花箋紙,豎寫,右上端為受賀者官諱,左下端為賀者姓名。

貼春聯福字,寫賀卡祝愿,這些年俗興於五代盛唐,一傳便是千年。

乾隆御書福字

宋朝:錦裝披在身 柿事皆如意

宋朝時,社會、經濟、科技均達到了相當的文明程度,從傳世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窺見宋朝老百姓市集生活的一隅,熙熙攘攘,盛況空前。

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武林舊事》第三卷中有一節《歲晚節物》,羅列了一連串的年貨清單:錦裝、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簷、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其中好幾樣都是年節裝飾品,與審美有關,宋朝人過大年的儀式感果然離不開年貨的「高顏值」。

錦裝

泛指新配飾新衣服。《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一日年節……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就算是預算不多的百姓貧家,也要準備好乾淨整潔的新衣新帽,穿上才是過年應有的樣子。

百事吉/百事吉結子

宋朝人過年時的餐桌上,要擺放一種叫「百事吉」的利市,將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個盤子裡,先將柏枝折斷,再依次掰開柿子和橘子,是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買不到新鮮水果的話,還可以用「百事吉結子」代替:在綢布上繡以柏枝、柿子、橘子,打成中國結,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解開這個結子,再掛到房樑上,同樣能得到「百事吉」的好意頭。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局部) 

清朝:民間逛年市 宮中備年集

到了清朝,過年之前有專門的集市,叫做「年集」或「年市」,每年一入臘月,街頭巷尾的年貨堆集如山。

《京都風俗志》記載: 「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桌幾筆墨。人叢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炫目,則賣畫幅者。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買麻秸、柏枝、米麵、菜蔬,果品、酒肉,雞魚,凡食用之物,置辦一新,以預過年。」

這邊廂民間辦年貨的紅火熱鬧,那邊廂皇家直接將年集原樣照搬到圓明園了。《竹葉亭雜記》記述道:「圓明園福海之東有同樂園,每歲賜諸臣觀劇於此。高廟時,每新歲園中設有買賣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一切動用諸物悉備,外間所有者無不有之,雖至攜小筐賣瓜子者亦備焉。」

清乾隆徐揚《京師生春詩意圖》軸(局部)  圖:故宮博物院

中國古人的春節,歷來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便是傳承至今的生活智慧。

年忙置物,辭舊迎新,煙火紅塵,喜事盈門,希望你也置辦好了年貨,把年味帶回家。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50490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