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自由談/「雲過年」的情感想像
來源:大公網    2021-02-09 17:45
有一對北漂戀人的愛情故事是這樣的: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他們在回家過年的火車上相識。男生林見清天真無畏,女生方小曉靈動可愛,兩人迅速陷入了一段跨階級的愛情之中。然而,倘若愛在窮愁潦倒時,它又豈能善終?在他們分手很久之後,還是在年關時分,許久不見的林見清和方小曉在同一架歸鄉的飛機上相遇。此時恰逢十年不遇的雪災來襲,他們在無奈之下被迫住在同一個房間。千瘡百孔的現實一下子撕裂了原本已然愈合的傷口。他們發現:從前未能圓滿的愛情,一旦錯過便不可能重來。曾經心心念念的「後來」,如今只能用一句「算了」作結。

【識港網訊】

圖:雲過年成為今年大多數人的新選擇。\資料圖片

有一對北漂戀人的愛情故事是這樣的: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他們在回家過年的火車上相識。男生林見清天真無畏,女生方小曉靈動可愛,兩人迅速陷入了一段跨階級的愛情之中。然而,倘若愛在窮愁潦倒時,它又豈能善終?在他們分手很久之後,還是在年關時分,許久不見的林見清和方小曉在同一架歸鄉的飛機上相遇。此時恰逢十年不遇的雪災來襲,他們在無奈之下被迫住在同一個房間。千瘡百孔的現實一下子撕裂了原本已然愈合的傷口。他們發現:從前未能圓滿的愛情,一旦錯過便不可能重來。曾經心心念念的「後來」,如今只能用一句「算了」作結。

這是劉若英在電影《後來的我們》中講述的春運愛情故事。它發生的時間距今已過去近十年,很多語境已然更新,然而關於愛情的敘述過時了嗎?並沒有。最顯著的不僅僅是其中作為關鍵詞的「錯過」背後的故事框架,更體現了春節與中國人的情感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也是這段愛情故事能夠超越個體性,而獲得公共性的關鍵。林見清和方小曉是以春運為契機相愛的小兒女,而春運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大敘事。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獨有的情感結構。它的威力既是壟斷性的,同時充滿了幽微的細節。從家國情懷到兒女之情,無一不在它的敘事範圍之內。

今年是一個很多人無法歸鄉的年。由於疫情暗流湧動,回家作為一種情感訴求難以兌現,此時北上廣空蕩蕩的車站與機場無疑讓中國人感到陌生。在後疫情時代,許許多多剛上大學的林見清和十八歲的方小曉可能會在線上的寒假自習室、各種跨年直播平台的彈幕、音樂APP的評論區中相遇。與由於「年」而締結的愛情一樣,新媒介中的「年」肯定有新的面貌,但被「過年」這件事而牽動的種種情感不會退場。   在過去的一年裏,由疫情影響而誕生的諸多「雲端」生活實踐想必不會讓大眾對今天頻繁出現在大眾傳媒上的「雲過年」一詞感到陌生。但大家顯然缺少情感上的預習。因此在各種社交媒體上,我們能看到,對於與朋友、同事或者獨自一人就地過年這件事,「漂一代」猝不及防。哪怕是那些曾對彩虹合唱團的《春節自救指南》產生深度認同,對以往每逢過年便無從逃脫的社交困擾「恨之入骨」的當代青年,如今竟也會在各個社交平台上懷念曾讓他們「深受其害」的「年味」。就此看來,由「過年」產生的鄉愁與愛情別無二致:被偏愛的有恃無恐,得不到的總是在騷動。

因此,對「雲過年」中情感訴求的滿足與支持尤為重要。而它的表現方式之一,是一種對儀式的追求。很多人在春節「氣氛組」中「上下求索」,試圖發明獨自過年的「年味」。從曾經拒絕「年味」到如今發明「年味」,其中的轉折無疑映照出中國人,尤其是當代中國青年對「年」曲折的依戀。所謂「年味」,實際上就是「過年」的儀式感。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是中國人最常見的春節儀式。而「雲過年」的「年味」想必會有更多元的表達形式與呈現內容。二○二○年,很多情感共同體的建構方式已經習慣了從線下到線上的轉換。實際上,這是一個早已發生的變化,但疫情無疑加速了這一切。正如病毒的肆虐使線上教育變成一種常態,由此催生「網課一代」一樣,「雲過年」讓春節這一凝結了中國人情感結構的文化傳統在新媒介中進行大量呈現、轉變與再生產。在這裏,對「過年」儀式感的渴望能夠使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在「年味」的發明上投入更多創造力,而這必將催生一種更為豐富、更有活力、更具當代性的情感表達。

當關於「過年」的所有情感都轉移到「雲端」,對爸媽的擁抱變成了對話框中的視頻,對親戚小孩的關懷變成了包裹在「賽博串門」中的紅包,對兄弟姐妹的問候變成了微信群中的表情包……這一切即將上演的「雲過年」語法共同呈現了一種可能性:從線下到線上,從回家團圓到「見屏如面」,我們對於「過年」與它所衍生的「團圓」等敘事的情感表達將要發生一場革新,從形式到內容,片甲不留。可以說,從「春節自救指南」到「年味發明指南」,「雲過年」時代的情感正呈現出廣闊的想像空間。

原文鏈接: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0/2021/0209/551011.html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