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山海情》走紅的文化密碼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1-02-08 11:05
日前,被觀眾稱為“土味扶貧劇”的《山海情》圓滿收官,很多觀眾表示“23集根本就不夠看”。一部主旋律電視劇,它走紅的文化密碼是什麼?

【識港網訊】

電視劇《山海情》劇照
電視劇《山海情》劇照

2021年開年劇集大戰中,一部扶貧題材的《山海情》成為超強黑馬,豆瓣評分高達9.4分,口碑爆棚,還圈了不少年輕粉絲。

日前,被觀眾稱為“土味扶貧劇”的《山海情》圓滿收官,很多觀眾表示“23集根本就不夠看”。一部主旋律電視劇,它走紅的文化密碼是什麼?

敘事風格:硬核現實,最大程度地追求真實

“我們都會有美好的未來”,這是熱播劇《山海情》大結局傳遞的願望,也給觀眾留下了念想。豆瓣評分從9.1分開播,到9.4分收尾,《山海情》劇組打了一場“漂亮仗”。 《山海情》原名《閩寧鎮》,從劇名看,怎麼都不像熱播劇,但優秀的創作團隊,可以改變一切先入為主的印象。

從製作班底和主演陣容來說這部劇實力雄厚:正午陽光出品,孔笙、孫墨龍執導,黃軒、張嘉益、閆妮、姚晨等出演。當然,《山海情》的成功,不僅在於它集合了一眾金牌製作團隊,人物形象真實,劇情符合時代特徵,更在於它真正脫離了“宣傳片”的概念與出發點,用真誠創作的心態,以平等的視角,去觀察和反映貧困地區民眾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態。

專欄作者韓浩月指出,《山海情》好看在於它真實。演員敢土氣,對於這樣一個群星薈萃的劇集,這很難得。無論“小鮮肉”“小鮮花”,抑或實力派,每位表演者到了這部劇裡都“土到掉渣”。 “劇情還敢於揭丑,村民吃扶貧雞,父親為了一頭驢可以把女兒賣了,校長勸不滿16周歲的孩子別去打工去上學,卻被家長一頓嘲諷……偏遠地區窮怕了、懶慣了的形象,這部劇都大膽地拍了出來。”韓浩月說,“扶貧劇的拍攝,往往會帶有任務色彩,或是因為這個緣故,一些扶貧劇被束縛住了手腳,寧可不精彩也不願意嘗試突破。當然,《山海情》拋棄了昇華與拔高,回到原點,找尋本真。這種樸素的創作態度,幫助劇集快速而直接地達到了最理想的效果。”

據悉,《山海情》劇組全員紮根黃土地,與當地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主演黃軒回憶:“我們拍攝的地方沒有水,沒有電,連一棵樹、一個納涼的地方都沒有。”許多演員臉上的“高原紅”,就是讓黃沙給吹出來的。正是這樣俯身於生活土壤的創作態度,才打造出這部真正接地氣的作品。

影視語言:如詩如畫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山海情》在劇本敘事上,是現實主義;在影視語言上,則充滿浪漫主義。影視,究其本質,是一門“看的藝術”,光影、造型、場景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語言。 《山海情》的導演孔笙、孫墨龍皆是駕馭光影的行家,他們的許多作品都以構圖詩意、內涵雋永著稱,比如“爆款”電視劇《瑯琊榜》便是其中之一。

影評人、專欄作家李佳認為,《山海情》善於就地取材、挖掘自然環境的抒情性。戈壁灘日照強烈,是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之一,但在主創鏡頭下,太陽一次次從地平線緩緩升起,散發出金色光芒,為人和故事打上了詩意的高光;每當有困難和悲傷,正是這光芒驅趕陰霾、撫慰了芸芸眾生。在移民的路上,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都曾以“空鏡頭”來呈現,是以讓故事更具傳奇性。

“更令人稱道的,是同場景的對比和呼應。在《山海情》第一集和最後一集,均出現了幾個孩子在大山中奔跑的影像。山是同一座山,人卻是兩代人;兩代人腳下的山,呈現出荒山和青山的鮮明對比。這不僅直接展現了美夢成真,更是小人物夢想與中國夢的交織,是以壯美河山嚮奮鬥者的致敬,讓全劇昇華成為一首恢宏而充滿時代感的讚美詩。”李佳說。

青春元素:獨特視角,聚焦時代化的“扶貧之路”

《山海情》之所以還能打動如今的年輕人,是因為劇中為脫貧而奮鬥的村民裡,很多都是年輕人。劇中的村支書也是一位農校畢業不久的年輕人,這和以往的一些扶貧劇將扶貧幹部的面孔進行模式化、呆板化的表達不一樣。年輕人參與扶貧,他們給貧困地區帶來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更多的還是他們的年輕、朝氣與銳氣,他們打破了阻礙城市與鄉村流動性最關鍵的“閘口”,他們讓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潮水一般湧進貧困地區。

追劇的觀眾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代入劇情。有評論認為,年輕人扶貧,其實更是一次知識與文化的“洗禮”。沿著扶貧的道路,知識群體、青年群體的“返鄉”,使厚重的中國鄉土文化迸發出了活力。青年群體對鄉村充滿感情的注視,是熱忱的,也是平等的。他們不以“犧牲者”或“奉獻者”的身份自居,如此,才能真正博得貧困地區群眾的信賴,才能真正激發貧困地區脫貧奮鬥的巨大能量。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2/08/node_A16.html#content_988100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