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疫情催生“隱形手套”
作者: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實習生 黃詩園   來源:深圳商報    2021-02-03 17:53
這種敷料對人體安全、無毒副作用,噴敷後如同戴上“隱形手套”,可以一洗摘除。

【識港網訊】

吳奕光(左三)和他的團隊。

“當時,全國的疫情形勢很緊張。我在新聞裡看到,醫護人員長期佩戴防護設備和使用消毒液導致面部和手部皮膚受損,心裡很著急。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我可以幫到他們!”回想一年前向武漢數家醫院捐贈新型創面修護及防護產品的一幕,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吳奕光博士表示,那源於一種“必須做些什麼”的衝動,更源於十幾年科研的厚積薄發。

目前,他和團隊研發的殼聚醣基生物材料技術已經產品化。除了醫護人員,他們的心願是要用科技保護更多人。

心系醫護人員,送上“隱形手套”

2020年2月,吳奕光團隊聯繫了武漢市協和醫院、中南醫院、紅會醫院和天佑醫院等,捐贈兩批次的傷口護理軟膏和噴劑敷料,市值超過70萬元。據吳奕光介紹,這種敷料運用海洋生物新材料技術和仿生設計,創造本源性促癒合、長效抗病菌性感染和平衡修復的理想創面修復,對人體安全、無毒副作用,噴敷後如同戴上“隱形手套”,可以一洗摘除。

“當時就是著急。一線醫護人員避免接觸性感染非常重要,但長時間佩戴口罩和護目鏡等防護裝備,額頭被壓破甚至起了膿皰,乳膠手套、消毒液和洗手液的反复侵蝕也使得很多醫護人員雙手皮膚受損,如果處理不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而且,傳統消毒液也沒有對病菌和病毒的長期阻隔作用。”在為醫護人員的安危揪心時,吳奕光突然想到,自己團隊研發的敷料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吳奕光團隊研發的產品能在創面和皮膚上形成緻密但透氣的物理屏障,作為保護層阻隔病菌和病毒。他表示,從抗疫一線反饋回來的信息看,這批產品解決了醫護人員的當務之急,在實踐中效果理想。 “我們的產品經過了多年的臨床檢驗,是成熟的,所以我才有底氣送往抗疫一線。”吳奕光自信地說。

靈光一現背後的“十年磨一劍”

捐贈產品給抗疫一線,這個念頭的確是吳奕光的“靈光一現”,但背後,其實凝結了團隊長達十數年的科研心血。

吳奕光的研究領域涉及功能型生物高分子材料、醫學高分子材料及製品。他首次提出了“甲殼素仿生分子設計”理論,通過化學修飾低等生物糖胺多醣甲殼素,製備仿高等生物糖胺多醣的系列改性甲殼素生物材料,並運用組織工程原理開發醫療器械產品,應用於黏膜及皮膚創面的修復。據了解,該技術最早開發的產品曾獲得國內首個殼聚醣基二類醫療器械產品“改性甲殼素生物敷料”的註冊證。

殼聚醣是天然海洋生物材料甲殼素脫乙酰化的產物,目前殼聚醣基生物材料已被廣泛應用於創面修復中。吳奕光團隊按照甲殼素仿生化學修飾思路,分子修飾低等生物糖胺多醣甲殼素,並運用組織工程技術原理,製成不含活細胞的溶膠型表皮支架,作為植入的安全性、抑菌性臨時替代表皮,具備各種單純功能性載藥敷料、外用抗菌藥物和促癒合藥物的作用,衍生出新型的無菌濕性創面自修復手段,廣泛應用於各種類型的皮膚創面,實現了集抗細菌性感染、平衡修復和快速癒合於一體的功效,且具有鎮痛、止血的效果。

“以前,我們的產品多用在燒燙傷創面修復和老年人褥瘡創面修復上。”吳奕光說,產品在抗疫一線保護醫護人員的應用場景給了他“靈感”。 “其實,疫情讓普通人也都提升了自我保護的意識。我們這種產品完全可以用於日常防護——出門噴上,形成阻隔病菌的膜狀保護層;回家洗掉,既方便又有效,還可以很好地修復創面。”

“走出”實驗室,鋪設全鏈條

經過“十年磨一劍”的精雕細琢,科研成果已日趨成熟。吳奕光說,他現在更希望看到,科研成果能“走出”實驗室,走向工廠,走向用戶。

據悉,吳奕光團隊已與江西光至金輝醫療製品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海洋生物材料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就設立於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內,集合了深大多位專家、學者的智慧。而且,公司內也設立了“深圳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技術成果轉化中心”。一條完整的產、學、研鏈條已經初具規模。

去年,公司完成了多項產品備案和醫療器械申報註冊。 “我們接下來的目標是,展開氨基多醣二類和三類醫療器械申報註冊,這樣我們的產品能更好地在醫院推廣,滿足醫院巨大的臨床應用需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吳奕光說。

除了創面修復產品外,吳奕光團隊還在不斷地拓展殼聚醣基生物材料的應用場景。例如用在人體軟組織修復方面的關節潤滑凝膠,抗菌的可吸收的手術線、真皮支架,用生物材料做的雙層腦膜補片……“做好產業的佈局,同時,科研不能停歇”,這就是吳奕光及其團隊的“下一個五年規劃”。

原文鏈接:http://szsb.sznews.com/PC/layout/202102/03/node_A03.html#content_986331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