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晨讀香江】重推失色已久的「香港製造」
2021-01-26 11:19

【大公報】講求自由,不意味著可以無視社會責任。在香港這個高度政治化、嚴重撕裂的社會,企圖攬炒、破壞抗疫的勢力一直存在,指望所有人都有抗疫的高度自覺不切實際,因此才有強檢的必要,而要達至強檢目標,罰則必不可少。沒有阻嚇力的「強檢」,就不是真正的強檢,既然在公眾場所不戴口罩可以罰款處理,對於那些拒絕檢測的,同樣可以危害公共衛生安全論處。

【星島日報】政府限制社交接觸以減少傳播,在嚴峻疫情下,無可厚非,但當局制訂具體措施時,欠缺科學的風險評估,未客觀考慮處所能否嚴格執行防疫,應寬則寬,應緊則緊,往往憑主觀判斷,而一刀切「盲綁」。政府能否精准處理限聚,對許多行業而言生死攸關,因為長時間停業已令經營者命懸一線,如繼續緊扼其咽喉,不用多久便會斷氣,對他們極不公平。

【經濟日報】大部分專利官司的訴訟費用高昂,有些動輒過千萬,實非一般初創公司能負擔。智慧財產權是科研人員重要的無形資產,若香港想成為生物科技的中心,就需要有相關專才去仲裁調解,處理侵權糾紛,在大灣區發揮牽頭作用。在美國,許多律師和法官都擁有生命科技博士學位,香港或需在培育具科學根底的法律人才方面著手。

【明報】封區強檢對居民和商戶影響大,難免有怨言有投訴,政府初硎新試,行動也必有可改善之處,總體而言,這次封區處理尚算合格,強檢兩天完成,未生大亂子,至於成效是高是低,則不宜簡單以檢測陽性比率一個數位來衡量,同時也要留意「蘋果與橙不能直接比較」。抗疫戰要因事制宜,一切視乎疫情發展以及現實戰場環境,既無任何情況皆通用的萬靈丹,也毋須斷然排除任何選項。封區強檢有其價值,不應以政治有色眼鏡看待,當局應從今次行動汲取經驗,就何時要強檢、何時要封區,訂下一套合理客觀準則,作為日後行動的參考。

【香港01】曾造就一代香港製造的曾福琴行,即將跟隨摩利臣鋼琴一起走進歷史。社會在為「Made in Hong Kong」感歎同時,它也正是讓社會反思推動本地製造的契機。本港經濟自1960年代由農業經濟過渡至製造業,1990年代製造業又過渡到服務業,如今本港產業明顯過度集中在金融業,不少人只能靠金融市場或物業買賣而致富,經濟動力有限。香港政府在推動青年多元就業、產業多元發展之際,香港應如何重推失色已久的「香港製造」,有待香港政府推出具遠見、具野心的產業政策。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