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教局10方向解困局 通識變革重回正軌
作者:姬文風   來源:文匯報    2021-01-25 08:32
至去年11月底,施政報告提出要糾正通識科的問題,教育局隨即確立科目改革的10大方向,香港文匯報為讀者整合並逐點分析,展示相關措施如何切中要害,協助將學生的學習撥亂反正。

【識港網訊】本港通識科亂象近年愈見浮現,香港文匯報日前全面拆解自推出以來的通識「異化」之路,揭示科目發展四個階段的脈絡與問題所在,也呼應教育界、政界和社會人士對通識的批評聲音。至去年11月底,施政報告提出要糾正通識科的問題,教育局隨即確立科目改革的10大方向,香港文匯報為讀者整合並逐點分析,展示相關措施如何切中要害,協助將學生的學習撥亂反正。

【方向一】冠以新的科目名稱

* 通識科近年在「黃師」操弄下遭污名化,成為以偏頗資訊挑動矛盾的政治動員科。

* 課程發展議會最新成立的「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近日提出「公民」、「社會」及「文化」等關鍵詞;新名稱有望更準確反映課程宗旨中「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建立正面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等重點。

【方向二】保持科目為必修必考

* 對通識科的初心,社會普遍認同及支持其必修必考價值。

【方向三】透過涉及香港、國家及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拓闊學生的國際視野,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

*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指出,通識科是要讓學生從多角度研習富爭議性的課題,在理性分析和實證為本的基礎上培養明辨慎思和解難的能力,以及認同國民身份和具備國際視野。

* 團結香港基金報告認為,通識科初衷在於可橫跨不同學習領域,連繫不同核心和選修科,肯定其於高中學制的重要核心科角色。

【方向四】不設「獨立專題探究(IES)」,減輕師生工作量

* 為學生創造空間及減低考試壓力,是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建議的重點,小組主席陳黃麗娟認同,在通識改革上當局有責任豐富報告內容「走遠一點」。

* IES當初「賣點」是培育學生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但現時中小學課程其他科目和學習經歷同樣能達此目標。實際上IES已成為通識科負擔過重的「元兇」之一,逾六成教師認為相關工作量過大、人手不足,將之取消可大大給師生紓壓。

【方向五】公開考試只設合格與不合格

* 團結香港基金報告指,透過只設合格與不合格,有助學生及通識科重新定向,打破以往「執着於學習成績」的考評機制;當學生不再聚焦於最終分數,師生可更注重學習過程,讓考評從「對學習的評估」轉向「促進學習的評估」,推動學生實踐自主學習、自我評估及自我規範;這些目標正是通識科的核心,但以往被公開試壓力掩蓋。

【方向六】訂明重要學習概念,加強知識內涵,建立穩固知識基礎

* 通識科「內容太廣」、「知識基礎不足」等問題長期為人詬病;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表明,應釐清課程範圍,訂明重要概念,並適時更新當代已發展成熟的課題供學生探究。

* 團結香港基金調查指,多達86%教師及校長認同通識課程需具體列出關鍵概念;教育界則認為,學生很多時還未充分掌握通識科「議題」背後的人文或科學概念,便要進行論述,最終淪為「吹水」,如清晰地列出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將可令學習更全面、到位。

【方向七】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包括課時,大約是原有內容的一半,釋放空間予學生學習

*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報告表明,應縮減通識科課程內容,有關建議於公眾諮詢獲普遍支持;此舉能為學生創造空間,讓他們得以按需要修讀更多選修科,亦可促進全人發展,發掘和鑽研個人興趣,甚或探索人生目標與事業方向。縮減課程亦有利於進行更深入和互動的學習模式,讓教師透徹全面教授核心科,並更適時指導學生。

* 團結香港基金報告則認為,通識科內容廣泛但授課時數有限,影響學習成效,而課程銜接不足,令課程進度不一致,難以達至深入討論的問題進一步加劇;報告又指教師們大致支持削減通識科內容,又引用教師調查,顯示較多希望刪減「自我了解」主題。

【方向八】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

* 根據通識科課程及評估指引,課程宗旨包括培養學生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在「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中,亦表明會教授憲法與基本法對香港居民的重要性。指引附錄亦有記錄有學校組織內地考察團,緊密聯繫學生於通識科課程的學習,特別是「現代中國」單元。考察團能讓學生親身體會課堂所學,加深對國家的理解,並增加對國家的歸屬感。

【方向九】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

*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報告指,2019年香港發生社會動盪事件,不少學生牽涉其中。社會上有不少意見認為必須在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認識社會和國家(包括《憲法》和《基本法》及中國歷史)、及資訊素養等方面銳意加強;幫助學生在本地法律框架內理解人權、民主和法治,從而讓他們能與其他地方的制度作知情和有意義的比較。報告雖未有直接提及為學生提供內地考察,但有建議教育局為全港所有通識科教師舉辦全新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包括內地考察團,協助教師掌握科目的理念、目標、宗旨和教學法,以有效推行課程。

【方向十】設立「適用書目表」(即是經審批的教科書)

* 通識課本「無王管」問題嚴重,香港文匯報過往多次爆出偏頗教材內容,包括渲染違法「佔中」的所謂「公民抗命」是「光榮」、「高尚」;利用過時、偏頗的數據及論述抹黑內地;將政治活動美化成「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付出」,鼓吹年輕人參與激進違法行為等。

* 團結香港基金報告指,通識科教材質素近年引起了社會關注,另網上媒體逐漸成為現今接收資訊的主要方式,嚴重影響課堂上教材的準確性及中立性。因應高達87%教師依賴教科書作為教學基礎,更有39%以社交媒體作為其中一個主要的教材,報告建議政府應雙管齊下,公布清晰而透明的審核準則,擴大涵蓋範圍至隨教科書附帶的教材;並推薦合適的網上學習資源,公開予公眾查閱。

*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報告亦指,支持教育局考慮將通識科的「教科書」納入現行的課本送審機制,與其他科目看齊。3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