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塗鴉創作讓城市街景更生動
作者:深圳晚報見習記者 潘瀟雨   來源:深圳晚報    2021-01-15 12:35
沿著深圳的洪湖公園西門處的一條小路進去,在布吉河西岸有一條長達兩公里左右的塗鴉牆,上面覆蓋了一層又一層風格迥異的塗鴉作品。不同於商業活動,前來這裡創作的塗鴉愛好者,能夠這裡充分詮釋自己的創作風格,盧弘圳(藝名Megic)就是其中一員。這些塗鴉愛好者認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包容能力越強,其街頭文化也就越旺盛,這個城市也就越容易煥發出青春與活力。

【識港網訊】沿著深圳的洪湖公園西門處的一條小路進去,在布吉河西岸有一條長達兩公里左右的塗鴉牆,上面覆蓋了一層又一層風格迥異的塗鴉作品。不同於商業活動,前來這裡創作的塗鴉愛好者,能夠這裡充分詮釋自己的創作風格,盧弘圳(藝名Megic)就是其中一員。這些塗鴉愛好者認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包容能力越強,其街頭文化也就越旺盛,這個城市也就越容易煥發出青春與活力。

盧弘圳和他的作品《我愛深圳》 潘瀟雨 攝
盧弘圳的作品《金雀躍銅鎖》,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受訪者供圖
莫子科的塗鴉作品。受訪者供圖
莫子科正在進行塗鴉創作。潘瀟雨 攝
盧弘圳正在創作《我愛深圳》塗鴉作品。潘瀟雨 攝

嘗試在塗鴉創作中

加入傳統文化元素

在洪湖西路的塗鴉牆,盧弘圳正在用紅黃色的噴漆繪製出利索的線條,組成了一幅“我愛深圳”英文縮寫字母的變形字,明暗搭配的色彩讓作品更顯立體。在字母旁邊,他畫了一隻風格抽象的大鵬,寓意鵬城。

在深圳,像盧弘圳這樣的塗鴉創作者很少,這個小眾而又隱蔽的圈子從2000年開始悄然興起。盧弘圳稱自己為深圳塗鴉圈的第二代,從高中一節美術鑑賞課接觸到塗鴉文化後,他喜歡上了塗鴉。同眾多塗鴉創作者一樣,盧弘圳從字母的變形入手,“從詞典裡找到喜歡的單詞,加一些效果。”盧弘圳認為塗鴉創作很酷。

盧弘圳對塗鴉的喜愛,稱得上狂熱,知道廣州美術學院有一面塗鴉牆後,他就報考了廣州美術學院的攝影專業。大學期間,與三五好友相約去塗鴉牆塗鴉,成了盧弘圳最喜歡的事情。 “現在越來越多人認可塗鴉了,我覺得商機也來了。”如今,盧弘圳已成為一名全職塗鴉創作者,他的上牆創作主要是商業塗鴉活動,“一般是政府或企業找我們去塗鴉創作。”

盧弘圳的作品隨處可見木雕設計與卷雲紋等中國風元素,“我想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塗鴉中,創作中國本土的作品。”盧弘圳說自己的靈感大多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和《周易》等。

穿梭深圳大街小巷

尋找塗鴉創作靈感

莫子科(化名,藝名Mok)也是深圳的一名塗鴉創作者,塗鴉啟蒙於小學六年級時接觸的一本籃球雜誌,從中學時畫黑板報,再到大學加入了有關街頭文化的社團,莫子科才算真正入門了塗鴉,“塗鴉技巧一般需要三四年時間去練習、沉澱。”大學四年給了莫子科足夠的練習時間。

大學畢業後,莫子科經常穿梭在深圳的大小街頭,觀察這座城市,尋找創作的靈感。他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後,還接了不少商業塗鴉活動。商業塗鴉在給塗鴉創作者帶來收入的同時,也限制了他們個人表達風格。塗鴉創作者的收入來源與自我表達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莫子科已有十幾年塗鴉經驗,他的靈感大多源於對生活的觀察。街邊的行人、樹葉的紋理,在他看來都有共通性,假如手邊有綠色的噴漆,他就能把觀察到的樹葉元素融入到最新的創作中。

在莫子科的作品裡,有不少對自然與社會的思考,他在一幅富有科技感的作品中,畫上了一隻斷了腿的草蜢和幾根枯樹枝。

他說:“人類生活產生的垃圾,包括塑料瓶、電池等,對自然的污染堪比被我們稱為害蟲的蝗蟲,在創作時我會把自己的思考融入作品中。”他把塗鴉看作是當下自我狀態的表達。

城市文化越發達

塗鴉文化也越發達

不同於街舞、說唱等表演型的街頭文化,塗鴉的認知度在國內仍不高,再加上噴漆氣味和對“亂塗亂畫”的刻板印像等,這一文化時至今日依舊飽受爭議。

莫子科認為塗鴉讓城市風景更生動,也與城市文化存在聯繫,“深圳是一個包容的城市,有良好的創作氛圍,一個地方的城市文化越發達,塗鴉文化也越發達。”

溫馨提示

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塗鴉刻畫。深圳有明文規定,禁止在建(構)築物的外牆及市政公共設施、管線等戶外設施和樹木上張貼、塗寫、刻畫。

除此之外,深圳也有一些“網紅”塗鴉牆,比如洪湖公園布吉河西岸塗鴉牆、華強北塗鴉牆、梅林綠道塗鴉牆、華僑城創意園塗鴉牆。

原文鏈接:http://wb.sznews.com/PC/layout/202101/15/node_A06.html#content_977262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