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故宮傳 雕樑畫棟的背後
作者:禾刀   來源:南方教育時報    2020-12-18 14:12
如果說都城是帝國的精華,那麽宮城就是其中最炫目的結晶。故宮是一座集中了中華數千年建築精華和智慧的龐大建築群,雕龍畫鳳。

【識港網訊】《故宮傳》是故宮建成600年來的一部簡史,主要講述了故宮的歷史沿革、建築布局、主要宮殿的職能、皇權在故宮各建築和宮內制度上的體現、整體價值等,具體涉及皇帝理政、大臣輔政參政、皇子教育、宮內各種人的飲食起居、故宮警衛、宮中所藏珍寶等知識,是一次對故宮文化的系統描述,也是對故宮建築和宮內管理制度的很有歷史價值的梳理。

《故宮傳》 張程 著 華文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

作者張程指出:“如果說都城是帝國的精華,那麽宮城就是其中最炫目的結晶。”故宮是一座集中了中華數千年建築精華和智慧的龐大建築群,雕龍畫鳳。在長達504年的時間里,這座建築住進過24位主人,其中明朝皇帝14位,清朝皇帝10位。

從1406年開始,以工部尚書宋禮為首的多位大臣啟動修建北京故宮的前期工作,到1421年建成正式啟用,長達15年之久。故宮的修建不計成本,僅僅為了在深山老林尋找、砍伐和運輸嘉木良材就耗費了10年。在建設方面,幾乎每個細節都有極其深厚的權力寓意:從中軸線三大殿的位置和高度設計、屋頂的脊獸和角獸、台基級數、門口雌雄獅子頭頂卷毛螺旋個數,到皇帝和大臣進出大門的嚴格區分、各宮各殿名稱的精挑細選……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烘托皇權的至高無上。

盡管朱棣背負了誅殺大儒的惡名,但是總體看來,明清兩代對知識給予了相當的尊重。讀書人進京趕考在明清兩代幾成風氣,而“科舉一甲三名可以行走禦道,從午門中道出宮。這是皇權對科舉才俊的特恩,也是全天下讀書人夢境中的高光時刻”。無數讀書人從這里步入仕途。

張程指出,故宮“前朝後寢的規劃,隱含著‘家國一體’的政治理念”。這個原本抽象的寓意,通過乾清門得以具化。“明清帝王進了這道門就是回家,走出這道門則要上朝理政,門內是家人,門外隱藏著競爭者;門內是生活,門外是永遠不絕的工作。”雖然明有朱棣,清有康熙、雍正等人勤於聽政,但早朝更像是一場權力表演。清規戒律一方面塑造皇帝的權威,另一方面,皇帝也常常借助這些制度打壓各色對手。

歷史上,皇帝這一“職業”曾引得無數人朝思暮想。張程認為人們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紫禁城不能接受一個普通人當皇帝,坐在龍椅上的每個人都要拿出正常的人生和情感交換權勢與地位”。為了立太後、皇後、太子,一手遮天的皇帝常常也得做足遭遇朝臣激烈反抗的充分準備,也並不是每次都能贏得勝利,包括朱元璋這樣的強人。

1924年,隨著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皇宮,故宮的所有權力寓意與象征從此劃上了句號。學者朱大可曾稱故宮的締造者朱棣是“偉大的權力美學的締造者”,他為我們留下了6個令人驚嘆的傑作――北京皇宮、長城、運河、鄭和航海遠征、永樂大典和大報恩寺的琉璃寶塔。朱棣躬身力行,將強人強權政治发揮至極致,後人無以企及。但權力的運行更要贏得民心,又豈是一座座所費不貲的恢宏建築便能實現的?

原文鏈接:http://szjy.sznews.com/PC/layout/202012/18/node_14.html#content_965883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