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700萬人飲水增添“安全鎖”
作者:余丹 馬珺 江李婷   來源:深圳商報    2020-12-11 13:48
鐵石水質保障工程首台盾構隧洞昨貫通,將極大保障深圳西部兩大“水缸”安全

【識港網訊】12月10日上午,伴隨一陣歡呼聲,位於寶安區航城街道境內的一處垂直井內的最後三根支護樁被盾構機碾碎推倒。這標志著鐵崗-石巖水庫水質保障工程(二期)取得階段性戰果——首台盾構隧洞順利貫通!

盾構機貫穿瞬間。
貫通儀式現場。

核心提示

作為保護寶安、光明兩區700萬人口“生命之源”的重要民生工程,鐵崗-石巖水庫水質保障工程(簡稱“鐵石水質保障工程”)一直備受關注。建設生態堤,“切斷”不達標水體與水庫的聯系;采用“隧洞+生態庫”模式,從而避免受污染的雨水影響飲用水水質……寶安區水務局在推進項目進程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具有先行示範效應的工程方案,一系列“首創”破解了都市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源保護難題。

破解深圳西部“水缸”保護難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水以凈為本。

由於陸域範圍沒有大型河流、大型天然水庫或湖泊,海濱之城深圳可飲用水資源量嚴重缺乏。作為深圳西部重要飲用水源,位於寶安區境內的鐵崗水庫和石巖水庫哺育著寶安和光明區近700萬居民。

為了保護深圳西部“水缸”,深圳市委市政府在1992年劃定了鐵崗水庫、石巖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可是,水源保護區內建成區比例高,更有超過82萬常住人口在此生產生活,水質依舊難以得到保障。

如何讓居民喝上更安全的放心水?2018年,被列為深圳市重點工程項目的鐵石水質保障工程正式啟動。該項目主要是修建清水截流溝及修建河口生態庫,以此來實現飲用水水庫與入庫河流及河口生態庫的物理隔離,進而實現生態區達標清水與建成區未達標雨水或河水的清“污”分流。

在省、市、區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寶安區水務局屢破進場施工等難題,強勢推進該工程的落地。目前,總體工程進度已達50%。

功夫不負有人心,隨著“水缸”保護工程的推進實施,現已初步发揮效應。寶安區生態部門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鐵崗-石巖水庫水質穩定在Ⅱ類水,其中鐵崗水庫有2個月達到Ⅰ類水,相比2016-2018年期間兩座水庫長期處在Ⅲ類水邊緣的情況,深圳西部“水缸”水質明顯好轉。可以想見,待工程完工後將以更高標準保護水庫水資源,進而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飲用水源。

據介紹,項目完成後,經水源保護區調準,建成區現有企業將得以保留,並且建成區土地可以通過城市更新得以利用。在保護水質的前提下,將建成如濕地生態、九圍龍舟賽道等多元化場所,為寶安发展增色添彩,助力寶安區打造以生態核心區為內環、生活活動區為中環、產業生產區為外環的“未來環”发展格局。

生態“隔絕帶”將成市民親水休閑帶

如何防止不達標水體進入主庫,從而保障石巖水庫水質?這是鐵石水質保障工程一期面臨的最大難題。

寶安交出的答卷,是建設石巖河口生態庫。一期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生態堤、清淤、鉆石山墓園截流溝和庫區生態綠化等。該生態庫建成後將石巖建成區流域範圍內不達標的雨水與飲用水水源進行隔離,控制集雨面積約26平方千米。這種通過建設生態堤切斷不達標水體與水庫的聯系,為更優質的飲水資源提供堅實保障的做法,在全國尚屬首創,為都市型飲用水水庫水質保護提供新範例。

值得一提的是,該工程首次采用50年一遇降雨標準設計建設生態庫,遠遠高於全國其他城市設防標準,一項工程同時統籌解決了水源地保護和黑臭水體治理問題,屬全國首次。

庫區生態修覆與庫區碧道建設同步開展,是石巖河口生態庫的另一大創新特色。據相關人士介紹,通過水質保障、生態修覆、生態共享三大策略,未來這里將建成深圳市面積最廣、庫容最大、生態系統最完善、海綿城市建設最徹底的都市型河口濕地公園,為周邊市民提供一個水清岸綠、休閑宜居的生態環境。

通過補水、庫底地形塑造植草溝等措施,增加水動力、增強水循環,可以保障庫區水質,為動物棲息及人類活動提供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通過修覆水生動植物、鳥類、陸生動植物、微生物的循環生態系統,建立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通過建設與周邊環境相適應的休閑娛樂空間、科普教育空間、慢行遊憩空間等,讓人們在綠蔭中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據了解,項目二期工程還規劃了九圍河口生態庫,可對九圍河、西鄉河及鐵排河進行補水,保障水位及生態環境的穩定,並在九圍河口設置表流濕地,營造生態植物島,對生態庫水質進行凈化。通過水源涵養工程,進行對林地的生態修覆,形成特色的林下漫步空間。此外,通過對庫容開挖後的庫岸,也會進行生態修覆,結合新開挖的庫岸設置親水步道、水上步道等休閑措施,打造活力運動區。九圍河口生態庫遠期將結合規劃,可望打造成寶安國際水上運動中心,並打造大灣區最核心的研发基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多元交融創新的生態系統典範。

“隧洞+生態庫”隔絕模式全國首創

“如何避免雨季時受到污染的雨水流入水源保護區?”這是二期工程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為此,鐵石水質保障工程二期采用隧洞盾構+礦山法綜合施工工藝,成規模地建設水務隧洞,用隧洞將受污染雨水與水源地隔絕開。將隧洞盾構工藝用在水務工程里,這種“隧洞+生態庫”的思路,在國內屬於首創。統籌解決水源地保護和黑臭水體治理問題,在全國水務領域具有引領示範作用。

據介紹,二期工程主要包含應人石河口生態庫、九圍河口生態庫、應人石河口-九圍河口生態庫連通管(涵)工程、鐵崗排出隧洞工程、水源保護區覆綠工程等5個子項,將建設兩段長度共8公里的隧洞以及兩個調蓄庫容共406萬立方米的生態庫。

截至目前,鐵石二期完成形象進度67%,預計2021年底主體工程完工。屆時,鐵崗、石巖水庫水質將進一步提升,長期穩定在地表水Ⅱ類以上水質,力爭常態達到地表水Ⅰ類。生態庫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Ⅳ類,力爭達到地表水Ⅲ類,可以作為河流流域補水的重要水源,促進流域水生態環境提升。

據專家介紹,放眼全世界範圍內,在這樣人口密集的灣區城市進行水庫改造的案例少之又少,鐵石水質保障工程摸索出了一套具有先行示範效應的工程方案。

該工程在有效解決水庫13條入庫支流面源污染問題、保障和改善2座飲用水水庫水質的同時,為片區經濟再騰飛構建了新发展格局,未來將直接惠及700萬寶安區及部分光明區市民,真正做到了“讓保護更嚴格 讓发展更充分”。

原文鏈接:http://szsb.sznews.com/PC/layout/202012/11/node_A04.html#content_962041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