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蒙特勒爵士音樂節
作者:梅雨佳   來源:南方教育時報    2020-11-25 15:52
聽到“蒙特勒”,我腦海中總會立即呈現一個吉他撥片,上面斜印著“Montreux Jazz Festival”。蒙特勒這個小小的城市,有著代表蒙特勒文化,音樂節漸漸變成每年夏天持續舉行2周的音樂盛宴。

【識港網訊】聽到“蒙特勒”,我腦海中總會立即呈現一個吉他撥片,上面斜印著“Montreux Jazz Festival”(蒙特勒爵士音樂節)。蒙特勒音樂節擁有非常完整且立體的文化。在蒙特勒這個小小的城市,有著瑞士國家音像博物館、酒店蒙特勒宮、前DeepPurple唱片公司,以及代表蒙特勒文化且在不少歐洲國家擁有連鎖店的蒙特勒爵士咖啡。

文豪海明威在寫《永別了,武器》這本書時,有一部分時間就待在瑞士蒙特勒。依山傍水的蒙特勒是書中男女主角的避風港。有生之年,如果你想知道什麽叫“音樂是流動的宴席”,一定要去看看蒙特勒爵士音樂節。

1967年,克勞德·諾布斯組織了第一屆蒙特勒爵士音樂節,整整舉行了三天。隨著名氣增大,音樂節漸漸變成每年夏天持續舉行2周的音樂盛宴。炎炎夏日里,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梳著最漂亮的发型,與朋友們一起去看音樂會。沿著湖邊,有小商販賣各式各樣新奇的小首飾或者小玩意;餐館搭起了透明的臨時餐廳,供人喝酒或享用美食;各式各樣的三明治或是烤香腸店在路邊臨時搭建,工作人員忙得熱火朝天,提供食物的窗口則排著長長的隊伍;還有情侶坐在蒙特勒湖邊互相依偎。所到之處,處處是音樂。

自從蒙特勒爵士音樂節成立以來,最初的錄音由瑞士法語電視台錄制。後來音樂節自发錄制,共收集了約31000份影音資料。由於這些視頻只有一份副本,面對文化遺產丟失的風險,克勞德·諾布斯基金會與洛桑聯邦理工大學自2010年開始合作數字化保護工作項目。

幸運的是,因為學習,我與這個項目的負責人阿蘭·杜福相識了。他的所有工作都圍繞著蒙特勒爵士音樂節。作為一名電力工程師,他研究的方向是“元媒體”。翻閱許多資料我才知道,“元媒體”指的是今天我們在新聞以及報紙上所看到的一切信息,其實都有他們的來源。媒體通過不斷整合,重新將這些信息发表。阿蘭·杜福與團隊一起將歷史上所有蒙特勒爵士音樂節的影像資料重新按照年份與音樂家整理,再以數字化的方式展出。

與阿蘭教授告別後,我坐在展覽廳的電腦前閱覽資料。我翻閱了1967—2019年的資料,心中不禁佩服這個團隊——這需要多少覆雜的步驟,才能調出最早的資料。當音樂家在黑白視頻中呈現時,我看見的是那個年代的人穿著不同的衣服、唱著不同的歌,以及他們滴著汗卻精神高度集中地呈現演出的每一個瞬間。

出於好奇,回家後我便開始在網絡上不斷搜尋關於蒙特勒爵士音樂節的歷史和洛桑聯邦理工大學的研究項目。這個研究項目擁有最先進的團隊,利用現今世界上最頂尖的技術與概念將音樂節變成數字化文化遺產,例如聞所未聞的音樂DNA鏈、可以坐在駕駛座看音樂節歷年資料的概念車、通過圖像技術將已經被燒毀的蒙特勒賭場重建,再將圖像編成360度立體場景,用VR鏡觀看全程演出……這一切讓我不得不佩服瑞士人在文化保護中的精益求精。

歐洲經濟在2020年遭遇重創,所有文化藝術類項目也因此停滯。今年夏天,蒙特勒爵士音樂節沒有舉辦,這也是自1967年以來第一次停辦。但是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們設計了2020年不同版本的海報貼在了蒙特勒湖邊。

藝術、音樂在沈默中進行。希望世界各地的疫情早日平息,也希望到了2021年,能再看到全世界大大小小的音樂節和藝術節重新舉辦。期待我們在炎炎夏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帶著相機與朋友、家人在音樂聲沸騰的節日中吃小吃、喝啤酒,帶著笑容享受這些值得紀念的時刻。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