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12月舉辦
來源:橙新聞    2020-11-24 18:10
香港藝術學院12月即將推出一個特別的20周年展,名為「XX」,而「XX」則可引發出一連串想像和解讀:從代表「二十」的羅馬數字,到融合不同學科的跨界意念,以及促使嶄新與意想不到成果萌生的多變概念等。

【識港網訊】香港藝術學院12月即將推出一個特別的20周年展,名為「XX」,而「XX」則可引發出一連串想像和解讀:從代表「二十」的羅馬數字,到融合不同學科的跨界意念,以及促使嶄新與意想不到成果萌生的多變概念等。

《XX –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    圖:主辦方提供

展覽於12月13日至2021年1月4 日在香港藝術中心4樓及5樓包氏畫廊舉行,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香港藝術學院策劃,展出33位藝術家 / 藝術單位的作品。參展者皆是學院的摯友,包括學院校友、前任及現任教職員,以及創校成員,以展示香港藝術學院20年來的傳承及成果。此外,是次展覽的作品可供公眾購買收藏,所籌得的款項將用於支持香港藝術學院的教育發展。

參展作品衍生自四個藝術主修科目——陶瓷、繪畫、攝影及雕塑,它們同時把四個主修科緊密聯繫起來,充分體現「跨界」主題。香港藝術學院署理院長陳育強教授擔任總策展人,分別邀請四位學科統籌出任展覽學科策展人:黃麗貞(陶藝)、香建峰(繪畫)、黎健強(攝影)、林嵐(雕塑)。

學院的陶瓷主修展示傳統和當代的技巧和知識,對陶瓷藝術作出深度發掘,包括純藝術、器物創作、產品設計和歷史研究。當中,陶瓷家及香港當代陶藝協會會長陳思光稱自己為「泥土實驗家」,他喜歡用多角度探索陶泥的特性,在作品中滲入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元素,並運用非常規的方式創作多變的藝術品,以挑戰人們對陶藝的固有概念。

Clay Con Moto II (2017-2020)   錄像裝置 紙   100 cm x 100 cm 約5分鐘(不斷重播)   陳思光   圖:主辦方提供

繪畫主修科引導同學用自己的角度去嘗試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不斷研究與反思中開拓屬於他們自己的創作形式、技巧和語言。李寧是一位紋身師,其作品靈感來自其多年研究紋身的技巧與經驗,他通過線條和結構講述自己個人的想像故事。李氏的創作包含很多媒介的轉換,從客人的文字轉成線稿,到轉印紙印上身,到成為一個紋身……他把整套過程直接變成平面創作。

屋企(2020)   混合媒介   80 cm x 120 cm   李寧   圖:主辦方提供

鄧廣燊的作品結合照片、素描和錄像,來追索家族記憶與社會歷史。他透過錯置的手法重組不同時序的物件,記錄與家人的緊密聯繫、自身的缺失與渴望。

‘1987 12 22(2020)   石墨紙本、木框裝裱、塑膠片、石膏   207 cm  x 124 cm   鄧廣燊   圖:主辦方提供

學院的攝影課程也特別重視學院式及啟發式的教育訓練。梁山丹的藝術誕生於中西合璧的香港,故深受中西文化影響,具體來說,是中國的哲學、詩歌和山水,以及西方的當代藝術。她嘗試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融合為一種新的藝術媒介。

萬物:千歲(2020)   米紙   88 cm x 88 cm x 5 cm   梁山丹   圖:主辦方提供

袁錦華作品主要以攝影作為媒介,探討香港不同的社會問題,如性小眾、情緒病等。他以扭曲的影像描述現時社會景貌,以不同的痕跡,抽象書寫對現況感到鬱悶或激憤的情緒。

流亡者之門(2020)   鋁塑板(共兩件)   約225 cm x 110 cm    袁錦華   圖:主辦方提供

雕塑科鼓勵學生與社區、社會接軌,活化工藝。李雪盈透過創作,探討人在空間裡如何製造「歸屬感」。她以「製造經驗」來延續個人的人文情懷,呈現身處在這個城市中的感受,嘗試借藝術探尋在香港這個城市空間中製造生命或生活的意義。

梯(2020) 乳膠 480 cm x 53 cm 李雪盈 圖:主辦方提供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另設有一系列活動,如「理想藝術學院?-由香港當下預想未來的藝術教育」座談會、自由博擊─跨代師生作品互評等,更多有關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的活動及最新消息,可點擊此處查詢。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43574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