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他的雕塑深藏著靈魂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尹春芳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11-23 14:25
人生苦短,藝術長存。

【識港網訊】人生苦短,藝術長存。曾為深圳創作《拓荒牛》的廣東著名雕塑家、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潘鶴於11月22日逝世,享年95歲。潘鶴的逝去也引起文藝界哀悼,他們紛紛在社交平台上緬懷,向這位大藝術家致敬。

2018年潘鶴一家三代在《拓荒牛》雕塑前留影。(318藝術網供圖)

致力於雕塑藝術70年

與國家发展的時代脈搏共振是潘鶴雕塑的特點。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潘鶴在雕塑藝術之路上下求索,在尊重藝術創作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對時代與生活的關注,不斷創造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潘鶴執著而勤奮的創作,用藝術作品表達他的思索。在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潘鶴創作了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分布在國內外68個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也被國家級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屢獲國家級最高獎項。

潘鶴是“嶺南雕塑”的代表人物,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善於將形式與主題完美融合,結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精神,這也是嶺南風格雕塑的典型特征。

廣州美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評價說,潘鶴的成長背景與嶺南畫派有密切關聯,他勇於擔當社會使命,將傳統的民間藝術轉化為現代雕塑。

美術家李正天曾評價潘鶴說:“潘老師不但是一個藝術家,而且是一個思想家和哲學家。”潘鶴雕塑的作品不僅僅只有一個形象,而是深藏靈魂的。潘鶴正是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修養為雕塑注入精神。

除了在個人藝術創作上碩果累累,潘鶴在雕塑教育中也是銳意進取、敢於創新、善於求變。在他的帶領下,廣州美術學院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名家,成為廣東乃至全中國雕塑人才的搖籃。

上世紀80年代,潘鶴提出“雕塑主要出路在室外”“社會主義是城市雕塑的最佳土壤”等觀點和文章。同時還將城市雕塑創作課程引入高等藝術教育範疇,並於1984年首創美院雕塑系與華南理工學院合辦二年制的美術與建築設計結合選修班課程,他也是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拓荒牛》成“深圳精神”的象征

潘鶴作品《拓荒牛》

潘鶴與深圳這座城市有著不解之緣。他為深圳創作的《拓荒牛》家喻戶曉,享有盛名。坐落於深圳市委大院門前的巨型“拓荒牛”雕塑可以說是深圳城市精神的代表性雕塑。

這件大型銅雕充滿雄健力量。在樸實無華的底座之上,一頭開荒牛全身緊繃,牛頭抵向地面,四腿用力後蹬,牛身呈竭盡全力的負重狀。整頭牛的造型鮮明地體現出埋頭苦幹、奮力向前的孺子牛精神,輪廓線條極富動感和美感。

深圳特區剛建立那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希望能在市委大院內建一座雕塑,來表達特區建設精神,以鼓舞廣大幹部群眾。當時的有關部門找到了潘鶴。作為反映深圳特區城市精神的作品,潘鶴取“俯首甘為孺子牛”之意,用這件雕塑反映深圳特區開拓者甘當牛馬、為後人開路的“闖將”精神,成為記錄時代的不朽傑作。

潘鶴在一次采訪中曾回憶說,當時應邀為深圳市委大院設計一尊雕塑,其創作靈感來源於一次他在深圳馬路上看到的景象:拖拉機、推土機在灰塵滾滾中,一次次把磚頭、木頭拉走。他感受到了極大的視覺沖擊,之後就創作了這件經典作品。

雕塑建成以後,成為熱門“打卡地”,吸引絡繹不絕的市民和外地遊客前來參觀。

如今這座雕塑作品已經超越了藝術品層面,而成為深圳人的集體回憶。一直鼓舞著深圳人乘風破浪,開拓奮進,書寫“春天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艱苦歲月》這一雕塑形象還曾被收入小學語文課本中,如今這座雕塑也放置在市委大院里。

在蓮花山中,還有一件潘鶴的雕塑《自我完善》。一名剛健的男子用鑿子和錘頭專注有力地將自己從粗陋的巖石中開鑿出來,上半身已經脫穎而出,下半身還混沌在石頭里。當時潘鶴介紹作品時表示,這件作品集寓意深圳发展到今天,不要滿足於現狀,要不斷完善自己獲得新的发展。

深圳藝術界深切緬懷

雕塑作品架起了一座藝術家與城市的橋梁。潘鶴逝世之後,深圳的藝術界人士紛紛寄托哀思。

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對潘鶴的逝世表示了緬懷。在他眼中,這位廣美的老教授,著名的雕塑家與深圳非常有緣。“他為深圳創作《拓荒牛》《艱苦歲月》《自我完善》。他曾經講過《艱苦歲月》《拓荒牛》《自我完善》是深圳的三個发展階段,《艱苦歲月》告訴人們的是不要忘記過去,《拓荒牛》表現的是一種‘拓荒’的精神。現在深圳发展了,仍然要自我完善,不斷发展。”陳湘波認為,《拓荒牛》是詮釋深圳精神最佳的符號。

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藝術部總監、藝術家楊光對潘鶴的逝世非常惋惜。在他看來,潘鶴是著名雕塑家,對廣東雕塑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拓荒牛》雖然不大,卻是強大的精神象征。另外,潘鶴在上世紀提出的‘雕塑的春天在室外’,他把雕塑放在公共藝術空間,與大眾產生關聯,有著時代先行性。”

2018年,潘鶴還特地來深圳看自己的作品《拓荒牛》,負責接待的318藝術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振文回憶說,那次潘鶴是突然之間想到深圳來看看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他覺得這件作品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想來看一眼。可以看得出,他對這件作品的感情非常深厚。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011/23/node_A12.html#content_951871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