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新時代少年君子
作者:蔡朝霞   來源:南方教育時報    2020-11-16 12:29
君子的含義是什麽?筆者采用拆字法解讀一下。上部分是“尹”,指的是執政者;下部分是“口”,是指因為治理國家而需要发布命令,從會意字的角度解讀,“君子”有強烈的政治意義。那麽君子是否必定是居高位者呢?從儒家學說提到的君子概念中可見,君子不僅是指居高位者,還指才華和品德高人一等者,是所有人仿效的楷模和表率。所以,君子是儒家所塑造出來的完美的人格範式,是尊貴而又親切的人格理想。

【識港網訊】君子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創造,歷經幾千年仍然有著蓬勃的生命力。中華文化熏陶出來的君子形象愛祖國、有感情、重傳承、負責任、講和諧,因此,教師要古為今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引導青少年仿效這一美好的人格理想,培養出一大批博學篤行、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少年君子。

深圳市龍崗區可園學校:蔡朝霞

溯源 君子文化是中華主流文化

君子的含義是什麽?筆者采用拆字法解讀一下。上部分是“尹”,指的是執政者;下部分是“口”,是指因為治理國家而需要发布命令,從會意字的角度解讀,“君子”有強烈的政治意義。那麽君子是否必定是居高位者呢?從儒家學說提到的君子概念中可見,君子不僅是指居高位者,還指才華和品德高人一等者,是所有人仿效的楷模和表率。所以,君子是儒家所塑造出來的完美的人格範式,是尊貴而又親切的人格理想。

深圳市龍崗區可園學校:蔡朝霞

筆者再從君子文化的发展史來探究一下。君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发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後來,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演講《君子》,號召清華學子做能擔當民族大任的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大學校訓,也體現了君子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君子文化產生於《論語》,在孔子和學生的師生對話中,君子這個詞語出現了107次,孔子諄諄教導弟子要做博學篤行、大智大勇、忠孝仁愛的君子;发展於《孟子》,拓展於《中庸》,形成於《大學》。《大學》中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君子的人生追求與社會理想。自此,君子文化成為影響中華民族數千年的主流文化,君子形象也成為歷代文人志士仿效的人格理想。

B

意義 學習君子文化是立德樹人的切入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

筆者認為,學習君子文化,是立德樹人的切入點,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嶄新論證。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如何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校本課程和德育活動,是筆者所在的可園學校和美君子課程研究的主要問題。新編語文教材中,古文閱讀和詩詞的比重加大,今年的中考和高考中,文言文占的分值和比例加大,學生需要深入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因此,以君子文化為突破口,引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意義重大。

具體到可園學校來說,作為深圳市德育示範校,仍然存在窄化德育功能、忽視個性发展的德育工作問題。學生存在五大問題:一是理想信念不夠堅定,遇到困難逃避;二是責任擔當意識不夠,缺少家國情懷;三是文化文明沿襲不足,時有臟話粗話出現;四是感恩意識淡漠,尊師、愛友、孝順未能深入心靈;五是學習動力不足和學習韌性不強,缺少篤學樂學精神。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踐行“仁愛擔當、追求卓越”的校訓,養成“致和厚德、尚美樂學”的校風、培養“自主探究、博學慎思”的學風,學校立足在傳統君子文化中尋找到的切合時代发展的要素,发揮君子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價值,開展和美君子課程建設,讓“君子文化”融入學校課程,走進師生,進而影響家庭,服務社區。

C

實踐 依托校本課程創設系列活動

吟唱歌舞 寓教於樂

教師引導學生傳承儒家經典文段,以集體吟誦、領誦為主,加上民族器樂、書法、繪畫、古典舞、武術等綜合藝術形式,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效地將德育和美育結合起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校本課程《君子美德教育》書本後面的附錄中有教師改編的10首君子之歌,每首君子之歌在學唱之前,老師會通過講述君子的故事,激发學生的興趣,觸動學生的內心,寓教於樂。

編導串演 演繹經典

《君子美德教育》校本教材中有70個古代君子的故事,教師和學生一起改編成課本劇。劇本改編過程中涉及到很多歷史、地理知識。例如《千里送鵝毛》,涉及到回鶻族的由來和服飾、唐朝的疆域和國內外友好來往、唐代的禮儀、天鵝的獨特價值、絲綢之路等。每個課本劇都是跨學科的主題探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融會貫通各科知識,提高綜合素養。

覓攝做傳 知行合一

君子行動的每個主題研究配合一次主題德育活動,讓學生知行合一,在體驗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具體內容包括“謙謙君子,禮儀人生”“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走紅色革命之路”“明孝道之義,感父母之恩”“走進社區探秘君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仁義禮智信”“君子好學,學而有道”“我有創新 侑我創新 創新由我”“塑造誠信學生,構建誠信關系”“見義智為,見義眾為,樹見義勇為新風”“家與國,我與人”10項。

通過系列德育活動,學生理想信念更加堅定,責任擔當意識增強,逐漸擁有家國情懷;沿襲文化文明,更加文雅有品位;尊師、愛友、孝順等感恩意識深入心靈;學習古代君子的篤學樂學精神,學習動力和學習韌性增強。因此,教師要堅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成長為新時代的少年君子。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channels?channelId=107&title=%E7%94%9F%E6%B4%BB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