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他坐在那兒,便是一座豐碑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10-28 10:43
張計發坐在那兒,好像一座豐碑。
張計發在講述上甘嶺戰役“一個蘋果的故事”(9月27日攝)。 新華社發

【識港網訊】一個蘋果的故事是電影《上甘嶺》中的經典片段,而主人公張忠發的原型,正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5軍135團7連連長張計發。

張計發的檔案裝在一個迷彩綠的盒子裏,裏面一份自傳寫道:“我出身貧農家庭,自幼飽嘗困苦,曾眼見大姐被賣……七七事變後,日寇入侵,城守不住,村也難保……當八路軍光榮,打了勝仗老百姓都來慰問。”

17歲的張計發打心眼兒裏想著一件事:“我要當兵。”

1945年7月,張計發如願參軍。華北平原的放牛娃逐漸成長為解放軍戰士、排長。1951年,他隨誌願軍第15軍入朝作戰,並於次年10月30日,在上甘嶺迎來了此生最難忘的戰鬥。

“我連的任務是參加上甘嶺戰役第三階段的反擊,全面恢復我軍對597.9高地的表面控制權。”進攻開始後,4連、6連先後沖鋒受阻,張計發帶著7連沖上去時,與敵後續部隊狹路相逢。

張計發在回憶錄中寫道:“突擊排頂著槍林彈雨,連續沖了3次才占領陣地。敵人趁我們立足未穩,即刻組織反撲,只看見黑壓壓一片鋥亮的鋼盔,臭蟲般密密麻麻地向陣地撲來。我不記得擊退敵人多少次,但就算只剩8人,我連也並未後退,完成了堅守陣地24小時的任務。”

一個蘋果的故事就發生在7連最後的8人之間。趕來接應的戰士塞給張計發一個蘋果,張計發馬上想到讓通訊員先吃,但通訊員把蘋果傳給了司號員,司號員轉手遞給了衛生員,最後蘋果又完整地回到了張計發手上。

是役,7連榮立集體一等功。

抗美援朝歸國後,張計發進入原總高級步兵學校學習。他十分珍惜學習機會,常常在熄燈後還打手電筒補習,身體出現病痛也不在乎,滿懷壯誌要為黨和部隊再幹幾十年。

1960年,張計發確診肝病,輾轉數家醫院只得到一個結果:最多能活5年。

不久,張計發向上級申請轉業:“如果我不能做貢獻了,那我也堅決不做包袱。”懷抱著無限的忠誠,老兵決心離開深愛的部隊。

彼時,張計發的肝病已很嚴重,腹部腫脹充水,還能摸到裏面磚頭一樣的硬塊。同時,長期在戰場上不規律飲食所導致的胃潰瘍也折磨著他。“那時候來找老張作抗美援朝事跡報告的人很多,我考慮他的身體不想他去,最起碼不要都去,可他偏偏一場不落。”妻子魏祖勤忍不住心疼,“我聽人講,他一手托著腹水腫塊,一手攥成拳頭頂著胃,不取分文、不看稿子、也不講自己。”

“讓更多人記得我們犧牲的戰友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離開部隊後唯一可做的貢獻。”張計發這樣解釋自己堅持的原因,“我是一個老兵,應該保持戰鬥的樣子。”

醫生判定的“5年之期”過去後,張計發的肝病反而漸漸好轉。“去醫院復查,大夫都說是個奇跡。”在三女兒張愛民看來,父親的生命似乎一直延續著上甘嶺上那種頑強的精神——

82歲接受雙膝置換手術,94歲因胃癌兩次搭建胃支架,前不久股骨頭置換手術後5天便能下床走動。

“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我替那些犧牲的戰友領受了許多榮譽,尤其是大家喊我們最可愛的人。我常想,什麽是最可愛的人?那些在祖國和人民需要時挺身而出的人,便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國家、人民的軍隊,最不缺乏的就是這樣的人。”

張計發坐在那兒,好像一座豐碑。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