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一座文明之城的情懷與溫度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09-30 11:16
從一點一滴的習慣中,特區開始建構起了自己獨有的一種文明生活範式:每天閱讀一小時;每天步行一萬步;有時間做義工;守時守信講規則;鄰裏相見微笑問好;周末走綠道,親近大自然;堅持垃圾分類,舊衣物隨手捐;回家吃飯,多陪家人……

【識港網訊】“愛深圳的天空溫柔如畫,愛深圳的大海波瀾壯闊,愛深圳的鮮花四季盛開,愛深圳的馬路綠植做伴,愛深圳的路人熱情友善,愛深圳的空氣自由自在”“無處不在的誌願者讓我對這座城市充滿感激”“這裏的文化百花齊放,在這裏的每一天,都讓人產生向上的動力”……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在多場以此為主題的網絡互動傳播活動中,市民網友們真誠向城市告白,也處處流露出作為一座文明城市市民的自豪。

文明,是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標簽之一。40年的特區歷程裏,深圳不僅鍛造了聞名於世的“深圳速度”、不斷攀升的“深圳高度”,同時也營造了溫暖包容、文明有愛的“深圳溫度”。40年裏,它讓我們相信,文明是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終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永續動力。

文明嵌入市民生活方式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驗著城市的管理能力,也考驗著市民的文明素質。

幸運的是,這座城市固有的包容、平等、尊重個人,一如既往。

病毒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空間,但危機面前,人們守望相助、彼此扶持,誌願者的無私付出,防疫人員的辛勞堅守,鄰裏之間的真情互助,共同成為這一年的感人畫面。

在疫情期間,龍華景龍社區的賈阿姨有半個月沒出門,每天按時把繩索放下一樓,她的鄰居、義工趙發威把菜品和生活用品放進籃子裏,讓賈阿姨拉上去。趙發威說:“社區裏很多六七十歲的叔叔阿姨們,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盡量少出門。”

“雖然經常不能及時送達,但也沒有人抱怨,而是比平時收到了更多的鼓勵和打賞。”外賣小哥發現,疫情期間,他們收到了很多善意的回應,聽得最多的是:“你們也不容易。”

對每個人時刻的尊重與關懷,來自深圳市民早已理所當然的文明習慣。

在公車地鐵上為老弱病殘孕讓座,在斑馬線前踩下剎車示意行人先過,在交會路口“拉鏈式通行”已經成為全市司機的默契……在疫情期間,越來越多深圳人還養成了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排隊相隔一米等新習慣。“文明用餐,減少浪費”的各項活動也深入到全市各家餐廳,按需消費、“光盤行動”已經成為市民的文明新風尚。

從一點一滴的習慣中,特區開始建構起了自己獨有的一種文明生活範式:

每天閱讀一小時;每天步行一萬步;有時間做義工;守時守信講規則;鄰裏相見微笑問好;周末走綠道,親近大自然;堅持垃圾分類,舊衣物隨手捐;回家吃飯,多陪家人……

這是近年來深圳媒體評選過的十二種“最深圳”善行生活方式,雖然都是老百姓的平常小事,卻是一座文明城市市民真實、溫暖的生活方式。

愛心延伸傳遞城市溫暖

“紅馬甲”,一抹鮮艷的紅色,就像一年四季盛開的簕杜鵑一樣,是這座年輕城市的標識物之一。

1989年初,由19名熱心人士拉起了一條名為“關心,從聆聽開始”的青少年服務熱線。以此發軔,次年,深圳義工聯正式註冊成立,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個義工團體。

73歲的張福坤是一名老義工,自從2006年加入義工隊伍,他的誌願服務時間超過16000個小時。“做義工可以接觸很多人,我深刻感受到深圳人的文明素質在不斷提高,願意遵守交規的人越來越多,地鐵的秩序也變得更好了,也有更多的人願意去幫助他人。”

在2018年臺風“山竹”來襲之時,公眾號“深圳客”發了一篇《臺風肆虐下的深圳人》,集納了臺風中這座城市一個個感人的瞬間,收獲了800萬+閱讀量和深圳網友6000多個真實的臺風故事。“暖!”文章的留言區成為了深圳人對城市的大型表白現場,也讓人們感覺到:“沒錯,這很深圳”。

關愛他人的同時,深圳也關愛著這座城市的一花一鳥、一草一木。

“善待野生動物,不吃野味,就是關愛我們自己,就是對生命負責。”今年3月31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對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作出明確法律規定。

“深圳是少數的幾乎見不到捕鳥網的城市,是塊鳥來鳥往都不會受到傷害的福地。”《深圳自然筆記》的作者、長期關註自然的南兆旭說。

愛會互相轉化,溫度會彼此傳遞,城市也因此越來越美。深圳被稱為近年來全國治水最見成效的城市。從水裏到岸上,從河流到管網,從治理到修復,深圳對水的治理基本做到了全覆蓋。全市劃定河道藍線236.84平方公裏,159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除,463個城市內澇點也全部消除。“這裏以前汙水橫流,臭味難聞;如今水清岸綠,舟行水上,岸邊老少助威。屬於這個城市的美好,就在當下。”市民程女士在大沙河畔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而這,也是越來越多市民的共同感受。

各方合力培育文明風尚

“城市本來就是人類表達博愛的器官場所和構造。因而最佳的城市經濟模式就是關懷人,陶冶人。”在《城市發展史》中,劉易斯·芒福德這樣寫道。

在特區的成長中,深圳在不斷探尋著這種模式。

最早的經濟特區,因為理想主義的光芒而吸引著各地的追夢人;而如今,人們願意來這座城市,除了創業之外,還因為這裏的碧水藍天、潔凈空氣;這裏的敬畏規則、有能者上;這裏的溫暖包容、文明家園……

深圳努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市民教育全過程,以明德引領風尚,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條例》用法治促進文明,《深圳市民文明素養提升行動綱要(2017-2020年)》、《深圳市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等規劃紮實推進;“新市民培訓”為來深市民上了文明素養“第一課”;各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宣傳活動在全市鋪開;各區也積極出臺各項實際措施,促進文明風尚在基層的培育。

福田區在本月初創新推出了國內首個線上線下交互式“文明學院”——福田文明學院,在這裏,市民不僅能聆聽各行各業名家、文明道德模範的導師課,還能通過學習獲得積分,參評年度福田“文明優秀生”,或換取智慧讀書卡、經典電影票,獲得來自文明的精神滋養……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區,南山區成立了區級誌願服務總隊,並利用轄區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優勢特色和豐富資源,選擇了鋼結構博物館、雅昌藝術中心和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社會機構組織,加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隊伍,打造多種形式的文明實踐活動項目。

在大鵬新區,有一群市民每天在“文明生活百日行”的活動中“打卡”,有的市民分享了自己騎車上班的體驗,有的曬出了自己的環保餐具,有的介紹快遞箱的處理方法……他們每天分享一個生活小技巧,“秀”出文明深圳人的風采。

同在一方熱土,共建文明家園。深圳人深知,城市的發展,經濟科技的發展,最終,還是要促進人的發展。

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關懷,人與城之間溫熱的關愛,還是人與自然之間溫情的相互守望,這座有情懷、有溫度的城市,始終在打動著我們。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