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集思港議】加入內循環 助力雙循環
作者:周武輝   來源:香港商報    2020-09-28 09:54
找到自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切入點,對接國家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積極開拓進取,是接下來必須做好的課題。如此才能為本港經濟復蘇注入活力,擴大經濟規模,提高庫房收入,確保港人福祉及香港長遠發展不受影響。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下月發表,多個商界政團及社會各界人士均提出建議,關注經濟發展與民生福利。過去一年多來,香港經歷黑暴、疫情等衝擊,又受到中美角力的影響,經濟形勢嚴峻,民生艱辛,穩經濟、保就業、紓民困刻不容緩。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市民期望施政報告為社會注入希望和信心,展示政府帶領走出疫情、推動經濟復蘇的規劃藍圖,並貫徹已定方針付諸實行,幫助疫後快速走出經濟谷底,更好保障民生福祉。

眾所周知,香港經濟正陷入深度衰退,GDP增速已連續四個季度大幅下跌。經濟衰退之下百業蕭條,各行各業苦不堪言,部分企業、包括大型企業,即使申請政府的保就業計劃也捱不下去。而伴隨的則是失業嚴峻,最新就業不足率、失業率已創下沙士以來高位。大家在市面上可以感受到本港經濟已處在嚴冬,前景不容樂觀,不少市民因此感到不安。

在此艱難時刻,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政府要展現控疫能力,讓市民有信心能夠戰勝疫情,走出困境,同時也要盡力保住經濟民生,為推動經濟重啟做好準備。畢竟,政府已推出了三輪紓困措施,總計超過3000億元,財政儲備也降至約8000億元,必須考慮長遠對公共財政構成的壓力,以及結構性財赤所帶來的風險,而着眼未來,想方設法復蘇經濟,始終是紓困保民生的治本之道。政府要令市民看到香港前進的路徑,清晰可行的發展路線圖,恢復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希望這些都能夠在施政報告中得到體現。

毫無疑問,「一國兩制」是香港的獨特優勢。國家提出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為香港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更大的發揮空間,香港加入「內循環」,助力「雙循環」,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未來復蘇必由路徑。目前內地已控制疫情,經濟復蘇勢頭良好,第二季度GDP由負轉正增長3.2%,表現冠絕全球所有主要經濟體,且市場體量龐大,香港的金融、法律、科研體系等服務,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在大灣區建設方面,定必有助把握當中的發展機遇。同時,國內「大循環」並不意味着中國「閉關自守」,而是以「內循環」配合國際「外循環」,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雙循環體系。香港通往內地門戶角色仍無可比擬,可善用「兩制之利」,繼續發揮連結國際循環的作用,在與東盟、歐盟等的合作,以及參與「一帶一路」中,選擇盈利高、前景好的項目,積極融入其中,爭取成為全球資源整合者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供給者,對沖各種消極影響。

當然,「打鐵還靠自身硬」,面對當下錯綜複雜的內外環境,香港最重要的是鞏固既有的優勢,調整定位和策略。找到自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切入點,對接國家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積極開拓進取,是接下來必須做好的課題。如此才能為本港經濟復蘇注入活力,擴大經濟規模,提高庫房收入,確保港人福祉及香港長遠發展不受影響。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