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40年】東風鼓千帆 初心譜新篇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08-26 11:16
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回望來路,改革開放大潮似勁風鼓帆、巨輪破浪,一往無前。

【識港網訊】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

當第一縷晨光喚醒這座城市,站在蓮花山上俯瞰深圳,城市畫卷徐徐展開,美麗而壯觀。

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回望來路,改革開放大潮似勁風鼓帆、巨輪破浪,一往無前。

40年來,深圳始終牢記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路大膽探索、一路改革創新、一路快速發展、高歌猛進,迅速從一個落後的邊陲農業縣建設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我們國家最早實施改革開放的城市,也是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信息化史上的奇跡,成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精彩縮影。

生日快樂!深圳經濟特區!

生日快樂!我們的城市!

(一)偉大的旗幟為深圳指明方向,深厚的關懷令深圳足音鏗鏘!

1979年,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關頭,時任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同誌向中央提出了創辦出口加工區的建議。鄧小平同誌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就叫做特區”。由此,深圳擔負起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開路探路的歷史使命。

這是一幕幕永難忘懷的場景——

鄧小平同誌兩次親臨深圳,發表了撥雲見日、振奮人心的講話,作了題詞,指出“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江澤民同誌多次視察深圳,要求“經濟特區要繼續當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繼續爭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示範地區”,勉勵深圳“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

胡錦濤同誌多次蒞臨深圳視察,指出“經濟特區不僅應該繼續辦下去,而且應該辦得更好”“經濟特區要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視察“第一站”就來到廣東、深圳,向世界宣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明確要求深圳“充分發揮特區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首次賦予一個城市在“四個全面”上創造新業績的光榮使命。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廣東、深圳,首次賦予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的崇高使命。

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深圳經濟特區取得了顯著成績,再次明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一偉大歷史使命。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意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高規格印發,於8月18日公開發布。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使命接續、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寄望更高!

這座年輕的城市將站在改革開放再出發、先行示範再超越的時代新高度,要提前15年打造一個強國城市範例,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大膽探索、先行示範,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頭陣、當先鋒,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探索新路、闖出好路,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智慧、提供方案,勇當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輝彼岸的“第一艘沖鋒舟”。

使命引領未來,使命呼喚擔當。

深圳有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定向,黨中央的關懷厚愛,全國全省人民的傾力支持,就是深圳最硬的底氣、最強的力量。

深圳有信心。40年,一段締造奇跡和輝煌的黃金時代,一座城先行探索的偉大歷程,深圳以實力優績證明:先行示範,我們一定能。

深圳有信心。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改革開放賦予的“先天”品格,困難挑戰的反復淬煉,特區精神在,深圳就不懼風雨。

深圳有信心。重大機遇前所未有,“雙區驅動”、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和立法變通權、重大開放平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深圳潛力無限、大有可為。

立足新時代,瞄準新坐標,深圳仍要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和高位過坎的“精神勁兒”奮力開創新局面,在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用深圳新作為賦予“特區精神”以更豐富的特質、更嶄新的內涵。

時代的要求在變化,改革的難度在提升,人民的期待在升級,深圳經濟特區堅持改革開放的初心不變、使命如磐。

(二)時代潮流,激蕩改革開放風雲;發展實踐,催生改革開放答卷。

深圳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因改革開放而強。

深圳的滄桑巨變,展現了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

40年來,深圳始終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氣魄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響亮喊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時代強音,率先實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打破“鐵飯碗”“大鍋飯”,取消糧票等一切票證,蛇口工業區“4分錢獎金”拉開我國分配制度改革序幕,有力推動了改革開放向前邁進;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建立第一個出口工業區、科技工業園區,率先創辦證券市場,出臺全國首部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政府規章,創造了1000多項改革的“中國第一”,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解放和增強了社會活力。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

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面對難啃的“硬骨頭”,特區人始終“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發出了“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等時代號召,狠抓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大力實施營商環境、“強區放權”、商事登記、科技管理體制、國資國企、財政預算管理等重大改革,實行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二次房改”,兩天前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正式落地……

以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為重大抓手,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城市空間統籌利用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改革的示範、突破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深圳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境外上市融資、海外研發等,推動與國際投資、貿易等規則相銜接,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177.6億美元,吸引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對外投資存量達到1450.8億美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搶抓“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先後打造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等重大開放平臺,持續推進中越經貿合作區、中白工業園等項目建設,援建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布圖卡學園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復信肯定,與56個國家的88座城市締結友好關系,國際航線達60條,2019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增長13%,基本構建起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開放的深圳,孕育出一批善於整合全球資源的國際化企業。

1987年成立於深圳的華為,和經濟特區一起成長,千錘百煉始成鋼,成為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業務已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超過30億人口。越來越多的深圳企業積極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看著地圖做生意,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擁抱更廣闊的市場。傳音手機在非洲市場占有率第一,邁瑞、理邦、開立等企業的醫療器械產品成功打入東南亞、歐洲市場……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深圳把改革開放旗幟舉得更高更穩,進一步擦亮經濟特區的“金字招牌”。

(三)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是深圳40年動力不竭的發展密碼。

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發展,是一部關於創新的奮鬥史。

創新,驅動深圳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喊出“二次創業”的口號,讓“荔枝節”蝶變“高交會”,率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創新,驅動深圳前瞻布局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長”出華為、中興、騰訊、大疆、光啟等幾代創新型企業,加快實現從“速度型選手”向“質量型選手”的轉型;

創新,驅動深圳接連擔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要戰略任務,不斷向創新鏈上遊攀升,加快實現從“跟跑”向“並跑”“領跑”的躍升……

近年來,深圳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漫山遍野”的良性格局——深圳的科技型企業已經超過3萬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7萬家,在5G通信、基因測序、3D顯示、無人機、新能源汽車、超材料、柔性顯示等領域,深圳的創新能力已躋身世界前沿。

2018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這些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要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這是對深圳科技創新給予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深圳創新引領提出的更高期望。

創新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近年來,深圳發力源頭創新,耐住性子、舍得投入。每年將不低於30%的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設立的50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80億元人才創新創業基金正不斷發揮作用;與國際接軌推行項目攻關“懸賞制”、項目評審“主審制”、項目經費“包幹制”;著力構建、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18年以來,深圳每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占GDP比重4.2%,居全球前列,已擁有鵬城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深圳灣實驗室等各類創新載體2261家。

一流的創新呼喚一流的人才。

深圳對人才的支持力度一直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近年來,深圳以立法形式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設立“深圳人才日”,不斷強化深圳人才政策的領先優勢,打造國際人才高地。

深圳尊重人才,保護創新成果,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著力打造保護知識產權標桿城市。去年,深圳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授權量增速、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5項核心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常年保持在全國的30%以上、連續16年居全國城市首位。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公布2019年度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績效考核結果,深圳在156個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中排名第一。

深圳經濟特區未來的征程,依然是一本關於創新的前進書。

圍繞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手筆布局、大力度推動“兩區兩城”建設——高水平打造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高標準建設光明科學城,高起點推進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建設,高質量推進高新區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緊扣灣區發展方向,鵬城實驗室正全力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務求在引領型原創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咬定創新不放松!深圳定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高端高新上取得突圍,昂首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

(四)經濟是城市運行的血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城市註入澎湃動力。

今天,從深圳最早建成的市區——羅湖區沿著深南大道一路西行,曾創造出“三天一層樓”“深圳速度”的國貿大廈、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第一高樓”地王大廈和現在的“深圳第一高度”平安大廈,依次呈現在眼前。

這個不斷向上的高度,像極了40歲的深圳經濟特區不斷躍升的發展臺階——

經濟總量從1979年的1.96億元起步,到2011年突破1萬億大關,用了30年的時間;再到2017年邁上2萬億臺階,僅用了6年;2019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2.69萬億。

2020年,在一季度GDP下降6.6%的不利情況下,二季度實現增長6.2%,上半年增長0.1%,實現“V”形反轉,深圳是全國四大一線城市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城市,經濟在萬億級體量上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向好。

回望深圳40年經濟發展來時路,可以看到產業體系和經濟結構所發生的巨變。從出口加工起家,到主動擺脫路徑依賴將目標定位為“建成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基地”,到確立並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在傳統發展模式遇到“天花板”時,主動調低增速目標,謀劃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騰籠換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選擇走“質量型內涵式發展道路”,開啟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深圳在一次次割舍過去、創造未來的自我變革中完成了破繭之後的新生。

高度的背後,是經濟發展的寬度。

加快補鏈、強鏈、穩鏈,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構建結構優效益高的現代產業體系;

主動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最強,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資源、高端企業、高端人才,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不斷壯大新動能、提升新勢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向著“高質量發展高地”進發。

在不到20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深圳商事主體總量超過340萬家,市場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今年1-7月,深圳新登記企業17.8萬家,同比增長14.1%,發展展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活力。2019年,深圳以立法形式把每年的11月1日確定為“深圳企業家日”。不久前,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2020年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深圳拿下綜合績效、協調發展、綠色發展三個單項冠軍,位居城市高質量發展榜首。8月10日,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發布,8家深圳企業上榜,深圳品牌在全球話語權不斷增強。

面向未來,深圳正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厚度。

深入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與廣州攜手強化“雙城聯動、比翼雙飛”,與汕頭加強“核+副中心”深度協作,啟動編制深圳都市圈規劃,積極推進深莞惠聯動發展,推動“一核一帶一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圍繞“5G+8K+AI+雲”,搶先布局新基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邁入“引領”時代。建成4.6萬個5G基站,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成為全球5G第一城;布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促進大灣區信息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產業加速崛起,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從中國走向世界。

在2019深圳全球招商大會上,西門子能源深圳創新中心項目來了,小米集團國際總部項目來了,中國船舶集團海洋科學園項目來了……這場涵蓋128個簽約項目、簽約額超過5600億元的大會,是深圳瞄準高端產業又一次極具魄力和遠見的創新“大動作”。

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新興產業加快崛起,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新基建蓄勢儲能,正在形成生機勃勃的現代產業“雁陣”。深圳,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步伐活力四射、朝氣蓬勃。

(五)深圳經濟特區的歷史,也是法治建設不斷加強、法治環境不斷完善的歷史。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宣告深圳經濟特區的正式建立。深圳經濟特區出生伊始即自帶“法治基因”。

法者,治之端也。

深圳充分發揮立法“試驗田”作用,《深圳經濟特區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和《深圳經濟特區有限責任公司條例》是我國第一批公司法,《深圳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等多部法規為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深圳經濟特區住宅區物業管理條例》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物業管理”這一全新概念……截至2019年底,深圳共制定法規231項、政府規章319項,覆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成為我國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法治,與改革創新相行相伴、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國務院批復同意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後,深圳啟動制定《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成為全國首個質量強市示範市後,深圳實施國內針對宏觀質量管理的首部法規《深圳經濟特區質量條例》;深圳知識產權創新活力位居全國前列,去年實施“最嚴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構建與創新發展相匹配、與國際通行規則相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營商環境改革被深圳列為“一號改革工程”,不久前,《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為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提供法治保障。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1988年,深圳設立福田保稅區時,這一特區新政引起海內外矚目,吸引數十批外商前來洽談投資,但他們草簽的協議上大都寫明“待《福田保稅區條例》頒布後生效”。深圳人意識到:投資者最為關心的,不僅是特區的政策有多優惠,更是特區的法治保障有多穩定。

把法治作為最大“公約數”,打造法治政府,深圳始終保持“優等生”的領跑姿態。中國政法大學發布的《法治政府白皮書》顯示,自2013年至今,深圳在法治建設方面一直名列前茅。今年8月,深圳榮膺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這是中央依法治國辦對各地法治政府建設的最高褒獎。在2018年、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組織的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第三方評估中,深圳蟬聯全國重點城市第一。

不止如此,深圳在司法體制改革上也實招頻出——率先啟動“觸及司法靈魂”的法官職業化改革,打破晉升“天花板”;最高法第一巡回法庭在深圳掛牌,被外界稱為“老百姓家門口的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金融法庭正式成立,讓更優越的營商環境實現更多人的創業夢想。

如今在深圳,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加快形成,以法治思維凝聚共識,用法治文化塑造社會文明,已成為新的城市氣質。

先行示範,必須與法同行。

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意見》中提出,深圳要“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在遵循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基本原則前提下,允許深圳立足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這將為深圳法治城市建設提供更強大更有力的支撐。

以法為綱,實幹篤行。深圳將更好發揮法治在推動發展、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率先營造彰顯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環境,打造法治城市示範。

(六)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1996年在深圳舉辦的第七屆全國書市,成為了出版界一次史無前例的盛會。為了控制顧客進場人數,書市開業當天實行售票。買書先購票,這樣的事在全國圖書業前所未有。即便如此,當天還是有10萬深圳市民湧進書城!

一座締造了經濟發展奇跡的城市,同樣會因熱愛文化而受人尊重。

從最初只有“一臺鋼琴、一間劇院、一支宣傳隊”,到如今7座超級書城、600多家公共圖書館、700多家實體書店,深圳的年人均借書量、家庭藏書量、人均購書量等均居全國第一,榮獲“設計之都”“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圖書館之城”等一系列榮譽……

“理工男”氣質的深圳,如今“文藝範”十足。

200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確立了“文化立市”戰略,此後深圳文創產業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長速度。近年來,深圳的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成為了中國文化產業揚帆遠航的橋頭堡。

靜水流深,文明成長。現代城市文明在深圳有著豐富的表達和現實的註解。

來過深圳的人們,對這座城市最深的印象,可能來自於這裏的人——公交地鐵站臺上,上下班期間長而有序的排隊;馬路交匯路口,“拉鏈式通行”是司機們心照不宣的約定;斑馬線前,汽車耐心等待行人過馬路;身著“紅馬甲”的義工,隨時為需要的人們伸出援手……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代城市文明,已經融入深圳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遍布全市的186萬名義工、175萬註冊誌願者、參與無償獻血的387萬人次、5名全國道德模範、220名深圳文明市民、19名“中國好人”、6名“南粵楷模”、172名深圳關愛行動“愛心人物”……這些有愛的市民構築起城市的精神高地。

這是一座蟬聯五屆的“全國文明城市”,正全力以赴摘取第六頂“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

深圳已將目光定格在更高遠的目標——建設“城市文明典範”。邁向更高的發展目標,深圳已具備了堅實的基礎和寬厚的底蘊——

在全國首發“城市文化菜單”,實現“月月有主題、全年都精彩”,“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深圳設計周等凸顯“國際範”;讀書月走過20年,文博會成“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全年16萬場次文化活動滋養城市“文脈”;文藝原創大型交響套曲《我的祖國》走上國家大劇院舞臺,“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數全省遙遙領先……

在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的新征程上,深圳人心中有夢,眼中有光,腳下有路。

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海洋博物館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規劃建設正加快推進,“十大特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同步進行,“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正逐步成為現實。

在文化的潤澤下,時光有了溫度,精神有了歸宿。

(七)40年回眸,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閃耀在特區改革發展的時代答卷上。

不久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發布的2019-2020年度“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單,深圳以高分值高滿意度光榮登榜。這座“美好生活城市”散發出的巨大吸引力,正把越來越多人的“他鄉”變為“家園”。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教育牽動無數家庭。深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持續擴大基礎教育學位供給,過去3年全市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109所,新建幼兒園257所,新增各類學位32.7萬個,是全國一線城市中學位供給增幅最大的城市……

醫療“短板”變為“潛力板”。40年來,深圳全市醫療機構、床位和人員分別比1979年增長56.3倍、73.4倍和86倍,全市門診量分別是1979年的66.2倍和104.8倍,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批醫療界“大牛”,正通過“三名工程”成為“新深圳人”;一個個名醫院正在加速集聚,引進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阜外醫院等一批高水平醫院;“三醫聯動”“區域醫療中心+基層醫療集團”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改革等醫療領域的“深圳經驗”,正在全國全省推廣……

近年來,深圳以超常規舉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推動財政支出6成以上投向民生領域,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市民群眾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深圳自覺將先發優勢轉化為先行責任。幫扶不添亂、扶貧不圖名、實幹見真情,從1990年首次承擔對口幫扶任務以來,深圳幫扶工作已開展30年,累計投入財政資金418億元,動員社會幫扶資金超760億元,派出各類援派幹部人才超8000人,已幫助194萬貧困人口脫貧。

做好疫情“加試題”,開創城市精細化治理新境界。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面對人口流動“大出大進”、人口密度“全國最高”、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等重大挑戰,深圳周密妥善應對,科學防控、精準施策,堅決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社康機構發揮“前哨”作用,拉響廣東第一聲警報;第一時間指定收治患者定點醫院,20天高水平建成擁有1000張床位的應急院區;嚴格落實“四早”要求,實行應治盡治、應隔盡隔、應檢盡檢;建立社區工作人員、社康醫生、社區民警“三位一體”社區防控小組,構建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防控網絡,織牢織密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兩張網”;不斷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和防疫物資保障,口罩產能由春節前不到2萬只/天迅速提升到目前的4000萬只/天;及時公布疫情信息,主動回應社會關切,讓信息透明成為防控疫情的“特別武器”……

深圳僅用25天就實現從首例病例確診到首次實現病例“零新增”,全市沒有發生社區傳播和聚集性傳播,為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出了貢獻,也為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戰疫提供了有益借鑒。鐘南山、張文宏等大咖紛紛為深圳點贊,世界衛生組織、《柳葉刀》雜誌等將深圳疫情防控策略作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疫情防得好,工地上的吊機又轉了起來,工廠裏的機器又響了起來,商場裏的人氣又旺了起來,港口裏的輪船又開了起來……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深圳圍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目標,努力解決市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努力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今天,環境也是生產力、競爭力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難能可貴的是,年輕的深圳在多年前就有了對環境價值的領悟和對綠色發展的追求。

上世紀80年代,深圳就明確提出重汙染項目原則上不引進;在90年代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深圳發布環保限制發展項目清單,推進產業綠色發展;2005年,發展勢頭正猛的深圳給自己劃定了一條生態控制線,“紅線”內區域共計約974平方公裏,占全市陸域面積49.9%,這些土地被嚴格限制開發建設;2012年開始,深圳定期召開環境形勢分析會,對生態環境建設進行長遠規劃、頂層設計。

讓生態文明之樹常青。

從空氣著手,深圳制定了十分嚴格的大氣質量提升“40條”行動計劃,近年來又實施“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讓“深圳藍”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2019年,深圳PM2.5平均濃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今年1-7月,PM2.5濃度進一步降至16.9微克/立方米,創同期最好水平,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1%。

近年來,深圳舉全市之力向水汙染宣戰。

累計投入超1200億元,全面推進雨汙分流,補齊管網設施歷史欠賬6275公裏,新建擴建汙水處理廠,大幅提升處理能力,完成1.6萬個小區和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

茅洲河不黑了,遠眺水清岸綠、近看魚翔淺底,灘塗變濕地、舊貌換新顏;深圳河不臭了,碧水重現,流過紅樹林,註入深圳灣,波光粼粼、漁歌唱晚;大沙河景美了,一片盎然生機,微風吹拂、白鷺紛飛,宛如一條“綠色”飄帶在城市中央構築出一幅水、岸、城和諧共融的美景……

深圳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成為全國水環境改善最明顯的十大城市之一,成功入選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生態之治需要生態之制。

深圳在全國率先啟動對自然資源資產編制負債表,摸清了生態“家底”;探索引入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建立了對黨政一把手考核的環保實績考核工作機制,此後又全面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被列入“一票否決”考核之一……

獲批全國首批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達到全國最優水平,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居全球城市前列,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高標準建設“無廢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30%,垃圾焚燒煙氣排放標準優於歐盟標準……

如今,質量高、結構優、消耗低,已成深圳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倡導環保低碳生活方式,樂享綠色生活,已逐漸成為深圳市民的新風尚。

推窗見綠、開門見園、四季見花,成為深圳市民共享的“綠色福利”。1983年,深圳只有5座公園;如今已有1090個各類公園,建成“千園之城”,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87%,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園裏的城市”。森林覆蓋率高達41.2%,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深圳,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九)深圳是中國共產黨一手締造的城市,是黨治國理政的光輝傑作。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深圳,就沒有“當驚世界殊”的深圳奇跡。

奇跡源於旗幟引領。回望40年,黨中央舉旗定向,是深圳前進的“燈塔”。

奇跡源自核心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到深圳改革發展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都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為深圳指明方向。條條重要指示批示,一以貫之、一脈相承;聲聲殷殷重托,飽含深情厚愛,照亮前行之路。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深圳奇跡,就在於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始終堅持創新驅動。

黨的領導是實現深圳奇跡的“關鍵密鑰”。

從特區建立初期面對“要不要辦”“姓資姓社”等疑問質疑,到發展中遭遇“特區‘特’不‘特’”“深圳,你被誰拋棄”等成長煩惱,再到近年來面臨“高位過坎”嚴峻挑戰,黨中央始終為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掌舵領航,及時指明前進方向、給予巨大支持,極大增強了我們不斷前進的信心和決心。

深圳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高度重視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率先在外資企業、民營企業設立黨組織,實現“兩新”組織黨建“兩個全覆蓋”,大力推進城市基層黨建“標準+”模式,建成覆蓋全市的“1+10+N”三級黨群服務中心體系,打通服務黨員群眾“最後一公裏”,讓群眾知道惠從何來,推動特區事業不斷增創新優勢、邁上新臺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進入新時代,深圳市委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和“第一天職”,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打造向世界全面彰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純潔性的“精彩樣板”。

堅持“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充分發揮全市1050個黨群服務中心作用,在全市74個街道實現黨校全覆蓋,設立1000余個“新時代大講堂”,每年開展各類宣講活動1.9萬余場,覆蓋黨員群眾300多萬人次,推動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形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長效機制。

努力建設忠誠幹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出臺激勵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實施意見,推進黨政幹部人才“苗圃計劃”,組織超過1500人次年輕幹部到經濟發展主戰場、疫情防控第一線、重大任務關鍵點開展集中攻堅、摔打錘煉,加大容錯糾錯力度,建立考察評價幹部“保護清單”,保護好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近年來,深圳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持續抓好中央巡視整改落實,開展“作風建設深化年”工作,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鞏固發展反腐敗鬥爭壓倒性勝利。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力量,在黨旗下凝聚。

讓黨旗高高飄揚,黨徽閃閃發亮。

40年前,歷史在重要轉折關頭選擇了深圳。深圳40年的精彩實踐,充分證明了黨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雄辯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能夠走得通,而且能夠走得快、走得好。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時代再次選擇了深圳。

如果說當年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一次波瀾壯闊的啟航,那麽現在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則是新時代一次再創奇跡的進軍。

時代一新,其命惟新!永不停歇,奮勇前行!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

深圳經濟特區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扛起新時代肩負的偉大使命,大力弘揚火紅年代幹事創業的奮鬥激情,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平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改革開放的實幹家,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經濟特區的寶貴經驗,把經濟特區的“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在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中書寫新的更大的奇跡,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