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中東明珠」黎巴嫩如何滑向內戰深淵
來源:橙新闻    2020-08-12 07:49
人們對這個神奇國度曾這樣形容:「一隻腳穿着鑲珠寶便鞋駐足阿拉伯,另一隻腳穿着莫洛布拉尼克的黑色高跟鞋紮根在西方。」

【識港網訊】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往北走可以去往歐洲或者高加索地區,往南走則是廣袤的非洲大地,若往東走,則是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它就像個十字路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你的軍隊來自何方,只要佔領了黎巴嫩,就能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首都貝魯特,早在公元前15世紀,此處就出現了城邦。在古敘利亞語和腓尼基語中,貝魯特意為「多井之城」,因為這裡原本缺乏淡水,為了找到水源,當地人挖掘了眾多水井,城市才逐漸發展起來。

但即便解決了水的問題,狹小的土地也限制了其發展,所以貝魯特選擇走入地中海,在它曲折的海岸線上,有二十多個半月形的海灣,十分便利於商業貿易。

公元前2500年,腓尼基人佔領了這裡,建立了城市和王國。腓尼基人擅長航海和貿易,而黎巴嫩盛產雪松,非常適合造船。如今,雪松是黎巴嫩的「國家象徵」,被印在了國旗和國徽上。

黎巴嫩的雪松 圖:Wikimedia Commons

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332年,埃及帝國、赫梯帝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先後統治過黎巴嫩地區;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從北邊而來,佔領了這塊地方。

在此後的兩千多年時間裡,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先後、反復地爭奪黎巴嫩地區;直到1920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聯盟將黎巴嫩的五個省份「委任」法國直接管轄。1943年11月,隨着法國撤出,黎巴嫩才實現獨立,建立了共和國。

在這片土地上,培育出世界文學巨匠、詩人紀伯倫。同時它又是葡萄酒和巧克力的起源地,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法律學校的國家。

不同背景的人們在這個地方聚居了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在這兒可以看到教堂和清真寺並肩而立。從貝魯特基督區出發,花不了多長時間就走到穆斯林聚集區,一不小心又走到亞美尼亞人的聚集區。

位於貝魯特的宗教建築  圖:unsplash
位於貝魯特的宗教建築  圖:unsplash

人們對這個神奇國度曾這樣形容:「一隻腳穿着鑲珠寶便鞋駐足阿拉伯,另一隻腳穿着莫洛布拉尼克的黑色高跟鞋紮根在西方。」

內戰爆發前,黎巴嫩經濟繁榮、文化開放、旅遊業發達,且是中東的金融中心,被稱為「中東小瑞士」。1973年黎巴嫩人均GDP達1466美元,而當時歐洲傳統發達國家葡萄牙的人均GDP是1747美元。

黎巴嫩的開放得益於宗教的多元化,黎巴嫩的痛苦也同樣源自宗教的複雜性。北部的基督徒聚居區傳統上工商業較強,與歐洲經濟聯繫緊密。而南方的穆斯林聚集區以農業為主,長期相對貧困且難以獲得政策扶持,經濟問題再加上宗教紛爭,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問題──宗教宗派主義。

位於貝魯特的荒廢建築  圖:Pixabay
位於貝魯特的平民住宅  圖:Pixabay

1975年,黎巴嫩境內的基督教勢力和伊斯蘭勢力掀起戰火,戰爭期間軍民傷亡數十萬人,經濟損失不可計數,外國資本紛紛撤退,對這個國家而言足足耽誤了十五年的發展時光。

1990年內戰結束後,黎巴嫩依然存在着眾多不安定因素。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再次爆發戰爭,期間死亡數千人。直至今日,黎巴嫩需要借助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駐軍才能保持安定。

黎巴嫩人  圖:unsplash

《當今絲路人文風景》

作者:張倩儀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8/10/010158107.shtml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