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水的智慧
作者:黃揚略   來源:識港網    2020-06-02 17:15

如果要问,中国人墙壁上最常挂的书法作品是什么?相信许多朋友第一个想到的是:

“上善若水”。

别小看这家喻户晓的四个字,它可蕴含着中华祖先的高深智慧呢!

我们看看《道德经》是怎么说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故几于道”。您看:水,静悄悄地滋养了世间万物,却又静悄悄地待在众人都不喜欢待的最低处,不争名利,不争高下。
这就是“下”的智慧。

这让人想到老子他老人家常常用天地来喻“道”:“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催生滋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为众生做了数不尽的好事,却不恃功自高;使万物完成了各自的生、长、收、藏过程,却从不居功。水呢,位卑而品高,与天地一样,已接近于“道”了。

人们不禁要问:水和天地这么“傻”,会不会太吃亏呢?老祖宗说了,不会的,“以其弗居,是以弗去”:正因为你不居功,所以你的功劳反而不会失去。所以,我们只要像溪谷那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就会“不自现故明,不自显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chang)”:你不刻意显白,人们反而对你的德行更加了解;你不到处自吹,好名声反而传得更远;你不事事邀功,功劳总是你的;你不老是端着,人们更觉得你有本事。世间规律,不就是这样的么?

关于水,老子又说了: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就是“柔”的智慧。

您看:水,看起来至柔至顺。刚物当前,不愠不争,转头就走。而回过头一看,昂立千仞的岩壁,“不知不觉”给劈开了;坚硬如铁的礁石,给一口一口“啃”掉了。所以《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由此可知,柔似可欺,柔能克刚;柔中见刚,优于内外显刚。先哲说得好,“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你天天把刀刃磨得尖锐无比,能维持得了多久?

因此,一个成功的将帅,不会去逞匹夫之勇(善为士者不武)。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就输给了很少舞枪弄棒的刘邦;

一个能驾驭战争的人,不会整天吹胡子瞪眼睛(善战者不怒),往往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个真正的赢家,不应硬碰硬,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傻事(善胜敌者不与)。

可话又说回来:许多人不是不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但却往往难以做到。这里面,有自身力量积蓄的问题一一你不能指望一滴水就劈开山岩;有时间和耐心的问题一一也不能指望海浪花一天就啃掉一座礁石;还有一个要命的“面子”问题:我既然“知其雄”,凭什么要“守其雌”?我既然很厉害了,凭什么韬光养晦?

要知道:水能以柔克刚,借的是“势”,守的是“时”,受的是“委屈”,耐的是“寂寞”。人,同此理。难怪老子他老人家感叹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那么,我们可以响亮地说一声“我能行”吗?

人类可以从水中感悟到的另一智慧,是《道德经》点到的:“心善渊”。

什么意思呢?水,“善下”且“不择细流”,慢慢地,越积越深广,这就是“渊”了;水越深广,就越宁静如镜。这时,如范仲淹老人家描绘的:或“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或“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都映衬得清清楚楚。水深了,就静了;水静了,就清了。

这就是“静”的智慧。

静非死寂。心如潭水,知识、经验、才学积累越多,就越有判断力和定力,越不为事物表象和环境干扰,内心波澜不惊,察物清澈如镜。东方佛学谈修行时告诉我们:静生明,明生慧,慧生定;定愈静,静愈明,明愈慧。。。。。。这样循环反复,人的修为和素养就一步步上来了。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老祖宗还告诉我们,水的谦卑下位,身段柔顺,且不择细流,形成了它善于容纳的特质,因而也造就了它的广大: “江海之所以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而水泽,是又一种能启迪人们智慧的有趣的生态现象:

泽,是以水为主体,融合湖泊、湿地、山林于一体的完整生态圈。其水清浑交汇,不求“清澈见底”;草木杂而不乱,不讲“整齐划一”;泽内众生,从波面飘的,水底游的,泥里钻的,山间跑的,树上爬的,到天空飞的,不论贵贱,不分厚薄,各得其所,杂然共生。古人用来描述这种生态现象的泽卦(兑),显示的就是两泽交汇,两水交融,互相“容纳”。有了容纳、包容,才有了勃发生机和雄浑气象,形成了“大泽起龙蛇”的优良生态体系。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到“容”的智慧,好好完善我们的人才观、资源观、发展观,让我们的企业、社区、城市更有生机活力,更加和谐自然?

漫步至此,我们对水膜拜之情油然而生:你平时似乎不起眼、不张扬;然而位卑品高,外柔内刚,静渊清鉴,有容乃大。我们得用一辈子来好好品悟水,效法水!

漫步至今,我们沉醉于东方文化之中:沉醉于你的源远流长而博大深邃,沉醉于你的绚丽多彩而充满智慧!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