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最近發表在《媒介心理學》雜誌(Media Psychology ) 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偶像劇看多了,人會變笨!
什麼是偶像劇?
偶像劇, 是指大量選用長相俊美的偶像藝人, 採用符合社會流行趨勢的造型和服飾, 以細膩愛情戲為主, 主要場景設置在現代的時裝電視劇, 青少年是主要收視對象。這類電視劇的節奏通常比較緩慢, 社會背景相對簡單, 觀眾容易消化。
行為同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你深深地沉浸在偶像劇的劇情中,感受劇中人物的悲喜,與他們同哭同笑時,彷彿自己也變身為劇中人物。奧地利林茨大學心理學家馬庫斯.艾派勒等人發現,看了一段時間電視、電影甚至小說後,人的行為、思考方式等會受到影響,與片中的情況趨於一致。偶像劇裏相對簡單的社會背景和「腦殘」的對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觀眾的思維方式、判斷能力和邏輯性,這種現象被稱為行為同化。
一項經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僅僅是啟動人們頭腦中「老人」的概念,就會讓這些人在實驗室到電梯的途中放慢走路速度。行為同化不僅發生在簡單的軀體運動領域,也會擴展到智力行為方面。另一項研究發現,與那些想像「超級模特兒」的被試者相比,想像成為「教授」的典型行為、生活方式和性格特質能讓人在常識測驗中得分更高。那篇研究報告也指出,在閱讀完一段以「愚笨的小流氓」為主角的簡短劇本後,人們在常識測驗中的成績會比那些閱讀中性材料的參與者要差。
從行為同化的角度來看,看完幾十集的偶像劇後,人的思維與行為會被劇中人物同化,如果剛好主角又笨又傻,根據行為同化現象,看偶像劇還真可能令人變笨。
行為對比:神一般無法企及
其實社會心理學家不僅發現了行為同化現象,也發現了行為對比效應。看到一個無法企及的人物,相比較之下,更會覺得自己笨。在上文提到的例子中,與想像「超級模特兒」的人相比,想像「教授」的人在常識測驗中得分更高,然而,如果想像的是「超級教授」愛因斯坦,得分反而較低。
研究者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具體的範例(如愛因斯坦)不僅會啟動人們腦海中關於「教授」的固有印象——聰明、睿智,也同樣會促使人們拿自己和愛因斯坦相比較,然後得出「我其實不怎麼聰明」甚至是「相比愛因斯坦,我真是太笨了」這樣的結論。但在考慮一般的教授形象時,我們則更容易去考慮自己和他們的共同點,比如都上過大學。
通常在偶像劇中,若女主角又笨又傻,那麼一定會有一個神一般的男主角或男配角存在。當我們仰望這種神一般的人物時,是否心裏會湧起自卑感,進而覺得自己更笨了呢?
近因效應:偶像劇對人的智力影響時間很短暫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對偶像劇產生了恐懼?
其實,偶像劇對人的智力影響時間很短暫。心理學上有種說法叫近因效應,就是說,人會受到離你最近的因素影響。持續看一段時間某類型的電視劇後,劇中人物的說話語氣、思維方式,都會在觀看者身上有所體現。不過這個影響時間很短暫,看完一段時間後,觀眾自然會恢復,不會變「腦殘」。
並不是說看了偶像劇就一定會變笨,關鍵在於觀眾的關注點在哪裏。偶像劇的受眾人群一般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他們比較容易沉迷其中,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比較容易產生偏差。如果能正確地引導,把關注點放在友誼、夢想、勇氣和愛等積極的層面上,偶像劇也會給我們帶來溫暖的感覺!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那些困擾你的疑問,心理學都能解釋!》
《那些困擾你的疑問,心理學都能解釋!》
作者:壹心理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