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中國抗疫顯優勢
作者:淩昆   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0-03-27 10:56

近日海外疫情急速升溫,中國內地及港澳所受壓力漸大,嚴防疫症輸入成了首務。與此同時,中國由疫源到抗疫典範的轉變,意義尤大,影響深遠。

  歐疫情現在較中國嚴峻

不久前世衛宣佈海外新增病例超過中國,顯示疫情重心轉移。隨後形勢急變,歐洲成了疫情震央,日增病例較中國高峰期還多。到3月15日海外累計病例已達8.6萬而超過中國(不到8.1萬),實現了病例由增量趕超上升到存量趕超。歐洲疫情爆發既在規模上超越中國,在強度(intensity)上超越更多:歐洲人口五億多,不及中國一半,人均日增病例數量便超過中國一倍。歐洲累積病例已逾4.5萬,很有可能超過中國預計的8.2萬上限。

歐洲爆發更猛有客觀原因:一、資源不足。這已在意大利凸顯,防護用品(如口罩)、醫療設備(如呼吸機)以至病床及醫護人員等缺口甚大,醫生及護士欠缺數以萬計。抗疫費用高昂缺口更達30多億歐元。疫情重心的倫巴第區素以醫衛水準高見稱,但現時醫療系統已近乎崩潰。二、政令不通。中國開始封城時確診數千死人十多,而歐洲除義大利外到最近才有較廣泛的封城行動,病例已以萬計,死人以千計,起步過晚。何況中國與歐洲封城效果大不相同。較早封城的義大利當局便指人們不理呼籲依舊去海灘去滑雪搞聚會,令效果未如預期,西方人又抗拒戴口罩,中外文化差異對封城成效影響至大。三、策略不當。中國推行的早發現早隔離早醫治策略,為世衛認可並向各國推介,但西方卻另有想法。美國最初對疫情並不重視,正如特朗普曾說:年年流感死人以萬計,故沒什麼大事當流感好了。後來在社會壓力下,政府才採取更積極的抗疫政策。在歐洲,義大利抗疫效果欠佳引發了新思路,認為以嚴控為本的“遏制期”完結,要轉向“拖延期”(delay phase),即延遲爆發峰期到來,等待疫苗及特效藥研製出成果。實際上這是放任不管,如瑞典便“投降”:不再收集數據和不為輕症或疑似病者檢測。英國更把其理論化,華為“群體免疫”說(herd immunity):當人口受感染到六七成時便可阻社區傳播。對此世衛指是危險及錯誤的做法,眾多學者專家亦大加批評。由此將產生大量的重症及死亡人數,在英國可以百萬計,社會能否接受?醫療體系能否承擔?

  疫情暴露歐美體制脆弱

蓋茨曾說人類正面對百年一遇大瘟疫,如今已不幸言中,首幕在中國上演的抗疫戰基本完結,次幕的歐洲戰疫正全面鋪開。取得成效的中國經驗或“中國模式”在歐洲或會水土不服,仿效也未必有預期效果,而瑞典、英國等推行放任策略的結果如何尚待觀察,總之,中國戰疫與歐洲戰疫將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及後果,看來歐洲戰況會比中國規模更大更慘烈。在旁醞釀的還有美國戰疫和第三世界戰疫,料將一幕幕上演。

疫情還暴露了歐美資本主義政經體系的脆弱性,在瘟疫前顯現了無心無力無奈的困境,更凸顯了中國的體制優越性,其協調、動員及實幹的能力難被仿製。抗疫也無形中成了中國與西方的軟實力競賽,且已高下立見。中國在抗疫站穩陣腳後還正支援義大利、西班牙等國,落實了地球村命運共同體的國際主義精神,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及地位,也有助並開始改變西方原先視中國為疫源和相應的抹黑及歧視態度。

  須慎防輸入風險

中國助人外還要自保,對輸入疫症的風險要有充分估計並嚴防死守。北京已實行所有入境者的14天自費隔離制度,乃必要的萬全之策,應在全國推行。宜選擇一些城市(如北上廣深等)作為國際航班指定入境機場,使能集中處理來客。武漢應作為選點之一,疫後雷神山及火神山醫院不要拆卸,可作為入境隔離營善加利用。港澳已對歐美主要國家封關,但也應轉用更全面封關的“北京模式”。中國包括港澳必須為大量的海外留學、工作及移居人士回流做好準備。

 

作者:凌昆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