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渤海國:一個充滿想像的神秘國度
作者:梁偉基   來源:橙新聞    2020-03-12 13:08
十多年前,南韓導演金榮俊有一套叫《無影劍》的電影,故事講述渤海國二王子大正賢在政治鬥爭中落敗被流放。在這段流放的日子裏,大正賢靠着倒賣偷來的贓物為生。後來,父母被契丹人殺害、由秘密組織撫養成人的「渤海國第一女戰士」燕素河,受命前往尋找大正賢。為了挽救受到契丹人威脅的祖國,大正賢與燕素河決定回到渤海國,聯手對付勾結契丹人的渤海國將領。

【識港網訊】十多年前,南韓導演金榮俊有一套叫《無影劍》的電影,故事講述渤海國二王子大正賢在政治鬥爭中落敗被流放。在這段流放的日子裏,大正賢靠着倒賣偷來的贓物為生。後來,父母被契丹人殺害、由秘密組織撫養成人的「渤海國第一女戰士」燕素河,受命前往尋找大正賢。為了挽救受到契丹人威脅的祖國,大正賢與燕素河決定回到渤海國,聯手對付勾結契丹人的渤海國將領。

渤海國(698-926)是一個曾經存在的國家,共有十五位國王,國祚長達二百二十九年。《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八〈北狄‧渤海〉詳細記載了渤海國的立國始末:「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來,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可見渤海國是以靺鞨人為主要構成民族。靺鞨分為不同部落,包括粟末部、汨咄部、安居骨部、拂涅部、黑水部、白山部,渤海國建立者就是粟末部的大氏。

698年,靺鞨粟末部首領大祚榮(?−719,698−719在位)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建立震國,自稱震國王。為了尋求生存空間,大祚榮在建國後,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突厥,表示願意結盟;另一方面,又向南面的新羅示好。唐中宗(656−710,683−684 / 705−710在位)看準了渤海國的戰略價值,所以在恢復皇位後,派遣侍御史張行岌招撫大祚榮。大祚榮亦明白到渤海國需要得到唐朝(618−907)的保護,遂向唐中宗稱臣,並派遣其子大門藝隨同張行岌前往唐朝。713年,唐朝政府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統治的地區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便以「渤海」為國號。

渤海國開國國王大祚榮雕像  圖:資料圖片

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外交策略,讓渤海國的勢力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發展,「地方五千里,戶十餘萬,勝兵數萬」,領土南接新羅,北鄰靺鞨黑水部,西連契丹、突厥,統治民族包括靺鞨、高麗、契丹、漢、奚、突厥、室韋等。渤海國在全盛時期的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至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子大安附近,南至朝鮮半島的咸興附近,設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及一百三十餘縣,是當時東北亞地區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儘管渤海國建立伊始便臣服於唐朝,但隨着大祚榮去世,其子大武藝(?−737,718−737在位)繼承王位,兩國關係便產生變化了。大武藝繼位後,「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私改年曰『仁安』」。不久,靺鞨黑水部派遣使者入貢唐朝,唐玄宗(685−762,712−756在位)以其地設置黑水州,並派遣長史管轄。大武藝得悉後,認為靺鞨黑水部沒有事先通報入貢之事,「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於是,他派遣其弟大門藝等率兵進攻靺鞨黑水部。曾經作為人質留居長安的大門藝反對出兵,認為這「是背唐也」。唐朝乃泱泱大國,當年高麗擁有勁兵三十萬,結果是「唐兵一臨,掃地盡矣」。渤海國的軍隊連高麗也比不上,假如與唐朝開戰,簡直是自取滅亡。大武藝不僅不聽勸告,還派遣刺客暗殺大門藝。732年,大武藝派遣將領張文休率領海賊進犯登州(今山東境內),並殺死登州刺史韋俊。唐玄宗派遣將領葛福順(671−738)率軍討伐。第二年,唐玄宗派遣逃亡唐朝的大門藝往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調集軍隊,以討伐大武藝。唐玄宗再派遣太僕員外卿金思蘭前往新羅,要求新羅派兵進攻勃海國南部邊境。剛巧當時下着大雪,有一丈多深,使得山路阻塞,半數以上的士兵凍死,結果新羅無功而返。自大武藝以後,歷代渤海國王跟唐朝大致能夠維持良好的臣屬關係。

隨着渤海國內部政治紛爭及社會經濟問題日趨嚴重,讓虎視眈眈的契丹國終於有了可乘之機。10世紀初,契丹人佔領了渤海國控制的遼東地區。925年,契丹國皇帝耶律阿保機(872−926,916−926在位)親征渤海國,第二年攻陷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市西南),末代國王大諲撰(?−926)投降。渤海國滅亡後,耶律阿保機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以其子耶律倍(899−937)為東丹國王。982年,遼朝將東丹國直接隸屬東京道,正式成為遼朝的領土。

渤海國的風俗略同於高麗、契丹,但自其臣屬唐朝後,渤海國王經常派遣留學生前往長安入讀太學,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及文化技術,其政治制度幾乎是移植唐朝的那一套,同樣設有三省六部。三省分別是宣詔省、中台省及政堂省;六部名稱不是吏、戶、禮、兵、刑、工,而是忠、仁、義、禮、智、信。由此可見,渤海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被稱譽為「海東盛國」。渤海國滅亡後,一些遺民不願接受契丹國統治,先後建立了數個時間短暫的反抗政權。在這段戰火四起的歲月裏,渤海國的文明遭受極大的破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渤海國及其文化的認知,其中一個爭議的問題就是渤海國是否擁有自己的文字。

《金史》卷一〈本紀第一〉記載:「粟末靺鞨始附高麗,姓大氏。李績破高麗,粟末靺鞨保東牟山。後為渤海,稱王,傳十餘世。有文字,禮樂,官府,制度。有五京,十五中府,六十二州。」這段文字清楚說明了渤海國是有自己的文字的,但始終缺乏實證資料。一直以來,民間相傳「李白醉酒退番書」的故事。話說李白(701−762)在長安擔任翰林學士期間,唐朝政府收到一封來自域外國家的國書,朝中文武大臣無一人懂得這份國書的文字,李白竟然能夠在唐玄宗面前朗讀這份國書,並草擬回覆的國書,相傳這份國書是來自渤海國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有「天寶初,玄宗辟翰林待詔,因為和蕃書,並上〈宣唐鴻猷〉一篇」的記載;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有「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元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的記載;樂史(930−1007)〈《李翰林別集》序〉有「翰林在唐天寶中,賀秘監聞于明皇帝,召見金鑾殿。隆步輦迎,如見綺、皓。草和蕃書,思若懸河」的記載。從「和蕃書」、「草答蕃書」、「草和蕃書」的描述,「李白醉酒退番書」很可能是真有其事。數年前,南韓學者金在善的〈李太白與渤海文字〉引用《李太白全書・玉塵叢談》所記載的「渤海國有書於唐,舉朝無解之者,李太白能解而答之」,這大概可以證明渤海國的確擁有自己的文字。

渤海國滅亡後,戰火連年,大批渤海國遺民四處遷移,部分遺民留居渤海國故地或遷移至女真人的地區,部分遺民被遼朝強遷到其領土和遼東地區,部分遺民遷移至高麗,朝鮮半島的陝溪太氏據說就是渤海國王室大氏的後裔,還有部分遺民遷移至中原地區。在這個向四處遷移的過程中,渤海國人已融入了包括漢族、契丹、女真及高麗等不同民族,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

上京龍泉府遺址  圖:資料圖片

延伸資料:

劉曉東主編:《渤海國歷史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

高方:《海東盛國:渤海人名揚遼海》,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

劉海洋,趙振海:《渤海歷史編年》,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________

梁偉基,自小喜歡在歷史世界四處遊蕩的旅人。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3/11/010142421.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