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三個宋江?歷史與小說中的羅生門(上)
作者:文:宮崎市定 譯:林千早   來源:橙新聞    2020-03-10 14:09
宋江作為著名小說《水滸傳》的主人公,在中國民間稱得上是非常有人氣的英雄角色。然而,宋江並非完全架空的存在,而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正是這一點勾起了歷史學家們的興趣,屢次對這一實在人物的行年進行考證。在此謹選擇其中的可信部分,將作為歷史人物的宋江的生平全貌敍述如次。

【識港網訊】宋江作為著名小說《水滸傳》的主人公,在中國民間稱得上是非常有人氣的英雄角色。然而,宋江並非完全架空的存在,而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正是這一點勾起了歷史學家們的興趣,屢次對這一實在人物的行年進行考證。在此謹選擇其中的可信部分,將作為歷史人物的宋江的生平全貌敍述如次。

史料中的宋江

關於宋江,史傳上最早的記錄出現在《皇宋十朝綱要》宣和元年條:「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而之後關於宋江的消息,則見於《宋史》卷三五一〈侯蒙傳〉敘侯蒙知亳州時,正逢宋江寇京東路,又載其上書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侯蒙也因此得到了徽宗的嘉獎,轉知東平府,未赴任而卒。

宋江  圖:Wikimedia Commons

而這位宋江,由《宋史》卷三五三〈張叔夜傳〉可知,最終為知海州之張叔夜所招安。根據該傳的記載,正當宋江等人在海岸附近劫掠了「巨船十餘」,滿載戰利品而歸之時,張叔夜預先埋伏了死士千人,接着誘賊上岸,乘機焚毀了宋江的船隻,最終在前後包圍之下「擒其副賊」,於是,「江乃降」。

至於招撫宋江的時間,《皇宋十朝綱要》和《宋史》二者所載均在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

由於當時正逢方臘起義之際,這位宋江也就此跟隨討伐軍的主將童貫一起南征,最後在包圍起義軍根據地幫源洞的作戰中立下了一定功勞。而他的名字也因此作為童貫的部將,見於《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四一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戊子條:「劉鎮將中軍,楊可世將後軍,王渙統領馬公直、並裨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遂得以於此後第二日,即二十六日庚寅生擒方臘,然而由於方臘餘黨仍散在各地,宋江等人不得不繼續討伐。據《皇宋十朝綱要》宣和三年六月九日辛丑條:「辛興宗、宋江破賊上苑洞。」全部的起義亦在此月被平定,隨之而來的是七月童貫的凱旋和八月對方臘處以死刑。

宋江在上引史書中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暫,即宣和元年到三年(1119-1121年)這三年間。而在這三年之間,曾身為「劇賊」的宋江歸順了官軍,並參與到了討伐方臘一役中。如《宣和遺事》所載:「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注諸路巡檢史去也……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這是大體上遵循事實的,而此後的小說《水滸傳》同樣是遵循這一系列的事件敷衍而成的,可視為史實的一種副產品。

影視劇中的宋江  圖:《水滸傳》(1998)

三個宋江

而此處我所考慮的卻是另一個問題,即上述史書中,並沒有表示「劇賊」宋江(A)、官軍中的宋江(B)是同一個人的明證。我們或許不過是在潛意識裏受到《宣和遺事》和《水滸傳》故事的影響,當看到《皇宋十朝綱要》中緊接着「盜賊」宋江(A)的被招撫,又出現了在童貫軍中活躍的宋江(B),便將兩人類推為一人罷了。而使得這一推理變得更為光怪陸離的,則是另一位宋江(C)的存在。

《東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紀〉宣和三年條曰:「五月丙申,宋江就擒。」眾所周知,《東都事略》為南宋初年的王偁所著,成書年代要遠遠早於元末所修的《宋史》。且享有記事可信的定評。此條中的宋江,和前引張叔夜、侯蒙二人本傳中提到的宋江應該是同一個人。然而,此條《東都事略》卻與《宋史》本紀中與宋江相關內容大相徑庭,而這便是前文所說的「光怪陸離」了。

方臘被捕的時間既是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庚寅,而宋江(B)也參加了這場戰鬥,此後經過五月和閏五月,又於六月九日辛丑再次參加了上苑洞的掃蕩戰。那麼,在此期間的五月三日丙申「就擒」的宋江(C)便顯而易見是另一個人。

《水滸傳》插圖  圖:資料圖片

事實上,以前讀《東都事略》時,我就對其中關於宋江就擒的記載非常在意。而因為此條與其他記載的矛盾實在太過明顯,難保不是《東都事略》本身的錯誤,將信將疑之下,我只好暫時將這個問題擱置了起來。直到近日,足以證明《東都事略》記載正確性的史料終於出現。那便是1963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蘇金源、李春圃編《宋代三次農民起義史料彙編》中所介紹的——范圭〈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這一史料,其原石於1939年左右出土於陝西省府谷縣。根據部分誌文,可知折可存曾隨童貫出征討伐方臘,中謂:「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遷武功大夫。」細讀此句,我們便發現,在方臘被捕之後不久,所謂的草寇宋江(C)亦被官軍生擒。如此說來,上引《東都事略》之文絕非無根的錯謬之談。

折氏在北宋一代,是黃河河套地區府州的大族,在北宋末年曾出過折可大、折可適、折可求這樣《宋史》有傳的人物,而折可存毫無疑問是這些人的同族和同輩。可存在方臘討伐戰中,既是「用第四將從軍」而「兼率三將兵」的,可見其人應當是折氏嫡系 。他雖然先後參與了平定方臘、宋江(C)之亂的戰鬥,卻並非主將,是以只是被分別授予了武節大夫和武功大夫這樣的官階(二者均不過從七品)。另外,筆者對范圭其人所知不多,不過基於墓誌銘的性質,文章固然難免誇飾,然而憑空捏造事實卻是不太可能的。也就是說,宋江(C)的存在本身,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招安之謎

既然與宋江(B)並非一人的宋江(C)之存在得以確認,那麼,我們對於向來被認為是不證自明的下列圖式:

宋江(A)= 宋江(B)

就不得不再檢討一番了。其中,由於同為「劇賊」的身份,故比起宋江(B)來說,宋江(A)無疑與宋江(C)更加接近,而身為童貫部將的宋江(B)似乎又與另外二者迥然不同。因此,我暫且沿着這一方向進行進一步的考察。

《水滸傳》插圖  圖:資料圖片

方臘在睦州起義的時間是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數月之間便攻陷了歙州和杭州並迫近秀州。同時,宋廷正與金國同盟入侵遼國,並準備以童貫為將軍,派兵收復燕山地區。於是,宋廷便直接以征遼大軍來討伐方臘。據《宋史》卷四六八〈童貫傳〉:「造平燕之謀,選健將勁卒,刻日發命。會方臘起睦州,勢甚張,改江、浙、淮南宣撫使,即以所聚兵帥諸將討平之……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其軍容之旺可見一斑。又,《宋會要輯稿》兵十「討方臘」條 曰:「樞密院起東南兩將、京畿一將,前去捉殺。內將副如非曾經戰陣人,日下差人抵替。其軍兵仍差曾經陝西出戍人,於是陝西六路漢蕃精兵同時俱南下。」可知當日對軍團(即「將」)的將與副之選擇委實嚴格,甚至到了下命將未曾上過戰場之人替換為有戰爭經驗者的程度。

當時的總兵力,據前引《宋史‧童貫傳》,在十五萬人左右,以如是之兵力,就算宋江已經投降了宋軍,恐怕也輪不到他來擔任先鋒裨將吧。畢竟如前所述,以宋江的實力,甚至連張叔夜所招募的死士千人都敵不過,落得一個為張叔夜所生擒的下場。

對此,我願意再提供一則來自他書的史料,以作旁證。汪應辰《文定集》卷二三〈顯謨閣學士王公(師心)墓誌銘〉記載了王氏任海州沭陽縣縣尉時,正逢「河北劇賊宋江」入侵京東路,王氏遂「獨領兵要,擊於境上,敗之,賊遁走」。所謂縣尉,其實不過是公安局局長一類的文官,其部下亦非正規軍,而是連弓箭手都不曾配備的民兵。而敗走於縣尉的宋江,其實力更是不過爾爾。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宋江,能夠在主要由陝西系將領所組成十五萬討伐方臘的大軍中,成為約二十名高級幹部的其中一員 。

再從時間上看,剛剛被招撫的宋江,立即走馬上任參加討伐方臘行動,同樣是不可能的。本來,童貫官拜江浙淮南等路宣撫使受命討伐方臘的時間,據《宋史》和《宋會要輯稿》是在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丁亥,而《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和《皇宋十朝綱要》的記載則稍晚,在宣和三年正月七日癸卯。不管怎樣,童貫及其部隊從國都出發的日期一定早於宣和三年正月中旬。事實上,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在正月二十一日丁巳這一天,童貫大軍已經渡過長江,抵達鎮江。

而童貫出征的狀況,在《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二所引《中興姓氏奸邪錄》中,有一段頗為鮮活的描述:「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貫行兵事急,上為出城東以餞貫,握貫之手親送之。」相信只要心平氣和地閱讀上引諸條史料,即可知宋江(B)自童貫出征之初便已身在其軍中了。

而另一方面,根據《宋史》《皇宋十朝綱要》《東都事略》等書,宋江(A)至少在宣和三年二月之前,還在長江北從事「劫掠」。如此說來,「宋江(A)=宋江(B)」的論斷實絕無可能。綜上可知,身為童貫部將的宋江(B)在其出征時便在其軍隊之中,此後又隨童貫離開國都,並於宣和三年正月渡江,抵達鎮江,而此時,身為「賊帥」宋江(A)還尚未接受招安。

(編按:張叔夜所招撫的宋江(A)與平定方臘後不久被擒拿的宋江(C),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水滸傳》中的宋江以誰為藍本?下篇將進一步闡述。)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宮崎市定人物論》

《宮崎市定人物論》

作者:宮崎市定

編者:礪波護

譯者:林千早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0年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3/09/010142216.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