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阴阳与法相
作者:黃揚略   來源:識港網    2020-03-09 15:42

您如果徜徉在东方文化的“神秘园”中,会常常碰到道家哲学的“阴”与“阳”、“道”与“器”、“体”与“用”,和佛家哲学中的“相”与“法”,等等。别小看它们,这是古代乃至历代东方人观察分析和归纳判断事物的两组核心概念,它们表述不尽相同,基本原理却十分接近。我们无妨将这些相互参悟,希望对事理认识得更深刻和丰富些: 在佛学中,相是客观存在,法是主观产物;相是外在形式,法是内在精神。从道学角度看,相是器,法是道;相是体,法是用;而这一切,都以阴阳统之。

比如心臟:我们说的心阴,包括心臟结构和心血,是体,也就是相;心阳,包括动力和搏动轨迹,是用,也就是法。

又如书法:点画——笔墨的枯润、浓淡、粗细、及结构的疏密、正倚、巧拙等,是体,是阴,是相;使转——运笔的提按、徐疾、顺逆、收放、承接、回转等力道变化之把控等,是用,是阳,是法。

再如武术的棍术:前端为阳,后端为阴;外攻为阳,内守为阴;力道为阳,棍身为阴。

这样说明白了没有?好,我们继续往前——

【诸相非相】

东方文化中,无论佛家哲学和道家哲学,都认为一切存在形式都是过程,都在飞快地变化发展之中。

佛学认为,“诸相非相”。佛学经典《金刚经》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说,无论自身、他人、各种生物乃至有存在时限的一切一切,都没有固定的存在形式——这就叫无相,也叫非相。

不是么?不管从人类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来看,或者从事物本身性状发展来看,都是“诸相非相”。

比如,从我们地球人类观察角度看:太阳与星星,一是可爱可畏、一刻也离不开的大火球,一是蓝蓝的朝我们眨眼睛的冷色调的多一颗不多、少一颗不少的小不点儿,但换个距离和角度看,也许太阳就变成了星星,星星成了太阳;

从存在形式上看:太阳与星星都是无时不刻不在飞快变化发展过程之中,没有固定的存在形式,也就是无相,而且永远没有尽头,没有结果。

这告诉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待客观事物,要不断地实践认识,不断地实事求是,不断地与时俱进。现在看来,这就是客观的发展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而道学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认识呢,更侧重于从事物内在的辩证关系来考察和描述。像祸福相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前后相随,以及盈与昃,枉与直,美与恶,巧与拙等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在道学文化乃至以道家哲学贯穿其中的中华历代诸家文化经典中,俯拾皆是。

其中,人们家喻户晓的故事“塞翁失马”,就是对事物的辩证关系与变化发展的生动诠释:古代西北牧区一位老头,有一天他的一匹马丢失了。人们都替他感到惋惜时,他却说,无妨,谁知道不是好事呢?果然,过几天他的马带了好几匹流浪马回到厩里来了。人们都来恭喜,他却又说,怎知这是不是坏事?话音未落,他儿子一高兴,骑马蹓跶,竟摔断了腿。老头呢,也不懊恼,说道,也许这不是坏事呢。不几天,上面下令征兵打仗,健壮青年都出去的多,回来的少。仗打完了,老头的儿子命也保住了。

道家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就是对立因素的辩证统一体,随时可朝着不同乃至相反方向变化发展;我们要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善于观机度势,努力创造条件,引导事物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看,这不就是客观的辩证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么?

【法无定法】

相,是客观存在;法,是主观产物。

人类的主观产物,佛学称“有为法”。它跟客观的“相”一样,也是不会一成不变,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甚至“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另一部佛学经典《心经》还认为,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途径,所获取的对客观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印象,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接受、分析、反应、认识这四个层次的思辩过程,也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道家追求“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主张依照初步认识到的客观规律,也就是“道”,尽可能遵循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地实现人类及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学经典《易经》,通篇讲的就是“易”——变化,用最简单的一横表示“阳”(—),再用中断的一横表示“阴”(–),组合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卦”,来探究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努力实现观机待变、适时而变、顺势而变。

我们选择一个乾卦,来窥测一下“变”的智慧:这个卦从“潛龙勿用”到“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这形象地描绘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们在不同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做法:

“潜龙勿用”:属于积累能量阶段,您可以谨慎地出去尝试一下,但不可太显露;

“见龙在田”:您已经得到有能力的人的承认和帮助,可以在一定层面一展身手,发展自我了;

“飞龙在天”:是您事业发展最顺最快阶段,要抓紧时机发展壮大;

“亢龙有悔”:事业到了顶峰,要小心了,会有诸多障碍和可能的挫折,一不留神就会“飞得高,摔得重”

“群龙无首”:这是为“亢龙有悔”开的“方子”——既然有了障碍和挫折,得赶紧调整心态,放低身段,不强出头,不争当头。这样以退为进,就可能化解危机,寻找新一轮的发展,

您就呈“吉”相了。

看了《易经》乾卦,回顾四十多年来,中国有多少曾经大有作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前期十分顺畅,都是发展到顶峰阶段,不懂“亢龙有悔”的道理,不知调整自我,克服不足,弥补漏洞,还在头脑发热,一味冒进,结果一头栽下,成了历史案例,从泥坑里再爬起来的,万人之中,屈指可数。这一拨拨企业家的兴衰史,更令人感叹东方老祖宗的伟大智慧!它时刻在告诫后人:要懂得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道理,善于分析“变”的规律,把握“变”的艺术,不断实现自身进步。

我们再来看看社会文化的变化:人类在客观存在的“相”基础上形成的主观产物的“法”之总和,叫文化;人们借助文化提升了生活形态,叫文明。文化与文明,也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发展的:

文化的区域性,造成了文化差别和不同的变化轨迹: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为思想代表的古希腊文化,具有理性的抽象的实证的力求清晰的西方思维特质,同时又是流动的放射性的海洋文化。它曾闪耀全球,如光彩夺目的流星,却没有在“出生地”留下更多积淀。而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感性的联系的具象而又模糊的东方思维特质,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吸纳包容的沉淀的黄土地农耕文化。因其不捐尘土终成高山、不择细流终成江海,备经劫难而愈加博大辉煌。

文化的不同阶段,又赋予了不同的特色和发展形态。

极具科学性、先进性、战斗性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极具丰富性、稳定性、贴近性的中华文化相融合,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特色和新的发展:从争取民众解放和民族自立自强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到借世界资源以振兴国力、借融入世界以革除旧弊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在争取经济全面振兴、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到争取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新时代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传承延续,又突出了时代特征,强化了新的发展。

现代思想文化的继承发展如此,古代文化传承变化也是如此。比如,春秋时期孔子代表的儒学,以“仁”为核心,以“孝”为根基,根本目的却是以“礼”来恢复和完善社会建制和秩序;到了战国时期孟子代表的儒学,也继承并丰富了孔儒的仁爱之说,却有别于孔子的“目光向上”,而更侧重于“目光向下”,讲求对老百姓的仁爱,宣教“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到了程子、朱子代表的宋代儒学,更多强调了“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秩序而约束个人欲望的“理学”;后来又有了明代大儒王阳明融合道学、参悟佛学,以“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此外,还有“先儒后法”、“亦儒亦法”的法学大家韩非子、晁错、王安石等各成思想体系的学说。

所以,如果有人要我只能各用一句话,来表述东方文化中的道学和佛学,我看是不是可以勉强这样说:

道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两面;
佛学告诉我们,一切存在都是过程。

您说呢?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