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評論:分析成立新工會的用意
作者:劉勇飛   來源:星島日報網    2020-03-03 10:05
一般而言,工人自發組織工會,目的是與資方在薪酬、福利待遇及勞工權益範疇進行談判,保障工人,為工人服務,聚焦工人福祉議題,觀乎這些新工會成立的宗旨幾乎萬變不離其宗。惟醫管局員工陣線在疫症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下發動罷工,既罔顧病人安危,罷工原因又不太與成立工會宗旨相符,結果不但惹起社會反感,更或觸犯條例令工會成為非法組織。

在去年底至今年初,超過四十個新工會在短時間內相繼誕生,氣勢磅礡,其中以醫管局員工陣線在二月初發動五天罷工,借疫情要求香港封關保護醫護打響第一炮。幾十個新工會突然冒起,並非無因,值得研究,深掘之下,發現有八。

第一、為未來發動更大規模的罷工作準備。自反修例風波爆發以來,反對派多次發動“大三罷”,但每次皆無功而還,只有依靠黑暴分子堵車堵路堵地鐵,令打工仔無法如時上班被逼罷工。反對派深明欠缺工會作統籌角色,因而大規模成立新工會目的就是在未來發動更大規模的罷工作準備。

第二、可儲存累積反修例運動能量。自六月初至今年二月,反對派在九個月的街頭抗爭,疲態漸現,遲早重蹈一四年佔中沒有利用好和儲存好政治運動能量的教訓,成立工會則可延續抗爭的武器,既可儲存累積運動能量的重要一環,又能夠凝聚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工運作抗爭力量,將鬥爭帶到職場,有助發動“大三罷”。

第三、由街頭抗爭轉新戰線到建制內持續鬥爭。街頭抗爭終究是野貓式、遊牧式,影響力不大,抗爭時間亦不能持久。成立工會併發動罷工,便可達到在建制制度裏面作鬥爭的效果,真正能夠做到癱瘓社會經濟,亦能持久作鬥爭。

第四、利用工會發動罷工作鬥爭的機會成本較低。反對派的抗爭人士毋須再擔心違法被捕,發動罷工最惡劣的後果只是被僱主解僱,有利吸引擔心犯法坐牢的年輕人和無家庭負擔的打工仔加入此抗爭行列。

  手續簡易費用低

第五、成立工會手續容易和費用較低。成立工會和管理工會的費用包括勞工處下的職工會登記局登記費、每年的核數報告費及每年舉辦一至兩個工會聯誼活動費用,成本不多。此外成立工會的手續容易,根據《職工會條例》,每間工會所需人數為最少七人,簡單容易的程式和手續,便於把抗爭人士留在反對派陣營。

第六、工會擔當培養人才培訓基地和架起參選功能組別之橋樑。成立工會可把抗爭人士凝聚在固定的落腳點,有系統地把專業教育程度較高、專業、白領人士分配到各個行業工會擔任要職,並指導他們參選勞工界及其他功能組別奪取議席,有利把這些抗爭人士鍛煉成為政治、社運和工會骨幹,為反對派培養人才作長期打算之用。

第七、可合法地獲得財源。成立工會後或可避免再次發生被警方凍結“星火同盟”銀行帳戶而截去財源的機會,而是可以合法地、持續地獲得工會會員每年繳交會費及其他各類型的財源。

第八、最終目的奪取特區管治權。反對派大規模成立工會的最終目的,就是攻陷今年舉行的勞工顧問委員會選舉及明年舉行選特首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的陣地。由於大多數功能組別都需要加入過去一年有運作的工會或商會才可以登記成為選民,新工會或應無緣影響今年九月的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但反對派可大規模發動人員加入目前的工會及社團登記成為功能組別選民。反對派的民間記者會在二月二十五日召開,期間有人亦不諱言搶攻功能組別等作為長遠目標,可見一斑。反對派如能控制過半立法會功能組及選委會議席,特區管治權將危矣。

  合法財源 最終奪權

新工會能在短時間內遍地開花,或因背後有職工盟教路。事實上新工會能順利發動罷工,處處可見職工盟的身影,例如醫管局員工陣線發動罷工的前中後期,來自非醫護人員的職工盟主席吳敏兒都有積極參與和月臺。另據一月十三日明報報導,吳敏兒承認接獲不少有關成立新工會的查詢,當時已三次開班教學,由填表申請、寫會章等都有教導。

一般而言,工人自發組織工會,目的是與資方在薪酬、福利待遇及勞工權益範疇進行談判,保障工人,為工人服務,聚焦工人福祉議題,觀乎這些新工會成立的宗旨幾乎萬變不離其宗。惟醫管局員工陣線在疫症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下發動罷工,既罔顧病人安危,罷工原因又不太與成立工會宗旨相符,結果不但惹起社會反感,更或觸犯條例令工會成為非法組織。

  社會關注健康保飯碗

疫情急速影響香港經濟,失業率將在短期內大幅飆升,社會氣氛出現了轉變,市民明顯將焦點轉移到關心健康和保住飯碗,開始對反對派發動的罷工、暴徒堵街堵路產生反感,這變化讓反對派原本盤算在今年立法會選舉前,或發動一連串罷工潮掀起新一場政治運動奪取選票的計謀較難實現,亦令罷工潮頓時冷卻下來,未來走向則要視乎疫情影響香港經濟有多深及失業有多高。

“鑽石公主號”郵輪上近二百名香港居民陸續平安返港的緊急救援事件,因國家外交部和特區政府救援得力,此外建制派積極到香港十八區免費派發口罩造福坊眾,反中情緒出現了微妙的轉變,稍有降溫跡象。因此建議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及建制派把握這個機會,集中做好民生工作,儘量把民意拉回來。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