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英資財團】香港傳奇李嘉誠(下)
作者:馮邦彥   來源:橙新聞    2020-02-04 09:08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爭奪戰後,旋即向早已看好的另一家英資上市公司青洲英坭動手。該公司自60年代中起每況愈下,到70年代初才漸有起色,並且已向地產業發展。

【識港網訊】李嘉誠退出九龍倉爭奪戰後,旋即向早已看好的另一家英資上市公司青洲英坭動手。青洲英坭也是一家老牌的英資公司,主要業務是生產及銷售水泥等建築用的材料,在九龍紅磡擁有大量土地。不過,該公司自60年代中起每況愈下,到70年代初才漸有起色,並且已向地產業發展。李嘉誠依然使用同樣的手法,在市場上不動聲色地吸納青洲英坭的股票,這一次李嘉誠輕易就獲得成功。

收購青洲英坭、和記黃埔

1978年底,李嘉誠透過長江實業購入青洲英坭25%股權,加入青洲英坭董事局。1979年,長實持有青洲英坭的股權增加到36%,李嘉誠順利出任青洲英坭董事局主席。期間,長實與青洲英坭達成協議,自80年代起,雙方合作發展青洲英坭所擁有的紅磡鶴園的龐大廠址。李嘉誠這種收購持有大量廉價地皮的公司的策略,比直接購買地皮更加有利,可謂一舉三得:其一,被收購公司即可提供合理的經常性利潤;其二,被收購公司擁有的大量廉價地皮為集團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基礎;其三,若將被收購公司的物業地皮作資產重估或出售,即可獲大量利潤。李氏的這種投資策略,反映了他過人的精明。

資料圖

踏入1979年,長實集團的實力更加雄厚,聲勢更加浩大。這年,長實擁有的樓宇面積已達1,450萬平方呎,超過了置地的1,300萬平方呎,成為香港名副其實的「地主」。長實先後與會德豐、廣生行、香港電燈、利豐、香港地毯等擁有大量地皮的老牌公司合作,發展它們手上的物業,又與中資公司僑光置業合組地產公司,奪得沙田火車站上蓋物業發展權,並在屯門踏石角興建大型水泥廠。

同年,李嘉誠當選為中國國務院屬下部級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簡稱中信集團)董事,同時當選為中信董事的還有霍英東和王寬誠,這兩位華商早就與中國政府建立密切的關係。李嘉誠的當選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反映出他在中國政府心目中的地位正迅速冒升。當時,香港的經濟形勢正面臨重要的轉折點;一方面是華資財團的迅速崛興,除長江實業以外,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等均具有同等規模,恒隆、合和實業等也發展得很快。相比之下,怡和因70年代中期在海外投資正陷入困境;太古則將其擁有的大量土地興建樓宇出售,利用所得資金買入飛機,發展航空業;而滙豐銀行正著意收購美國的海洋密蘭銀行。華資與英資的實力對比正面臨一個重要的臨界點。李嘉誠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他迅速將收購的矛頭轉向英資四大行之一的和記黃埔。

1979年,李嘉誠將收購的目標直指和記黃埔,他很清楚,滙豐控制和黃不可能太久。根據香港的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陷入財政危機的企業,但當企業經營走上正軌,必須將其出售予原產權所有者或其他投資者。這年,李嘉誠秘密與滙豐銀行接觸,商討收購和黃事項。據說得到的答覆是:只要條件適合,長江實業的建議,會為滙豐銀行有意在適當時候有秩序地出售和記黃埔普通股提供機會。

資料圖

如前所述,在祁德尊主政時代,和記國際在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中發展最迅速的企業集團。可是,祁德尊過於雄心勃勃,攻伐過度,未能及時在股市高峰期鞏固已取得的成績,結果,隨著香港股市的崩潰,和記國際陷入財政危機,瀕臨破產邊緣。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祁德尊被迫接受滙豐銀行的收購,滙豐成為和記國際大股東。滙豐注資時曾承諾,待和記國際轉虧為盈,滙豐會在適當時候出售和記。此舉實際上已埋下李嘉誠入主和記的伏線。1975年11月,滙豐邀請韋理出任和記國際行政總裁,韋理出任後即大肆革新,制止虧蝕,改善集團管理層,又將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合併,成立和記黃埔。應該說,到李嘉誠將收購目標轉向和黃時,和黃已回復生機,基本走上正軌。

吸收上次收購九倉消息外洩的教訓,李嘉誠對這次的保密極為重視,在外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與滙豐銀行展開收購和黃股份的洽談事宜。1979年9月25日,李嘉誠終於就收購和黃股份與滙豐銀行達成協議,完成了這宗被《遠東經濟評論》指為「使李嘉誠直上雲霄的一宗交易」。當日下午4時,在主席沈弼的主持下,滙豐銀行董事局召開會議,商討將和黃股份出售給李嘉誠的事宜。出席會議的董事有沈弼、包約翰、牟詩禮、韋彼得、馬登、羅斯、包玉剛、許世勳、湯茂生等,怡和及太古兩家英資大行的代表均未有到場。會議於6時結束,董事局同意沈弼提出的將和黃普通股出售給長江實業的建議。這次會議的內容事前除沈弼及包約翰外,其他董事一無所知,可說是一宗高度機密的交易。有關交易事前亦未諮詢和記黃埔董事局的意見,只是在會議結束後,由沈弼致電和黃行政總裁韋理,通知他有關決定。6時30分,李嘉誠和滙豐銀行正式簽訂收購合約。

是日深夜11時30分,香港中區的街道已相當暗沉,四周已行人疏落,不過,新建的華人行21樓長江實業總部卻燈光通明。其時,有關消息已廣為流傳,敏感的財經記者早已蜂擁而至。李嘉誠在新建的華人行21樓長江實業總部召開記者會,向大批聞風而至的記者宣佈了這項震動香港的重大消息。根據協議,長實將以每股7.1港元價格向滙豐收購9,000萬股和黃普通股,約佔和黃已發行股份的22.4%,長實須立即支付總售價6.39億港元的20%,餘額可選擇延遲支付的辦法,為期最多兩年,不過須在1981年3月24日之前支付不少於餘額的一半。換言之,長實是以極優惠的條件收購和黃,成為該集團的大股東。首家英資大行就此落入了華商手中,這一天,對於香港的資本財團發展史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

翌日,消息傳出後,整個香港都沸騰起來,大批投資者紛紛入市搶購和黃、長實和滙豐的股票。收市時,和黃的股價由上日的每股5.85港元升至6.85港元,升幅達17.1%。長實和滙豐的股份也分別上升8.1%和5.5%,恒生指數全日上升25.69點,達629點的高水平。香港輿論更是為之轟動,各大報刊紛紛發表評論,形容此舉是「蛇吞大象」、「石破天驚」、「有如投下大炸彈」。《信報》政經評論指出:「這次交易可算是李嘉誠先生的一次重大勝利」,是「長江實業上市後最成功的一次收購,較有關收購九倉計劃更出色(動用較少的金錢,控制更多的資產),李嘉誠先生不但是地產界的強人,亦成為股市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2/03/010138570.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