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戲曲世界】粵劇女班與女藝人
作者:伍榮仲   來源:橙新聞    2020-01-06 14:09
在廣州與香港,約1918年間,失明的師娘和稍後之「開眼女伶」,開始在茶樓上設歌壇唱曲,演唱者無需戲服裝身、扮相或做手,單憑悅耳歌聲吸引在場聽眾,加上價錢極為相宜,直到三十年代歌壇仍頗受歡迎。

來源:橙新聞

【識港網訊】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隨着社會風氣轉移,傳統道德觀念受挑戰,限制女性出入公眾場所的規條日漸鬆弛,更多婦女得以走進戲場內。 然而傳統的粵劇世界絕非單元性別的空間,觀賞戲曲也不是男性獨有權利,農村演劇向來都是人神共娛、男女同享。長久以來,精英階層中流行以下説法,以兩性混雜正是庶民戲場難以管制的主要原因,市井階層,尤其是婦孺,往往被有關輿論視為無知,輕易遭人愚弄、受舞台上不道德的行為和意識影響。在晚清,隨着商業劇場在廣州興起,地方官員原則上同意兩性可以同時置身於這個娛樂空間,只不過按1889年至1890年所頒佈的戲院規條,男女觀眾須使用不同通道進出,觀眾席亦有男女之分。在廣州,男女分坐一直維持至民國中期,反觀在殖民地的香港,風氣略為開放,男女分坐較早已被取消。戲院所在地點往往影響觀眾背景和兩性比例。位於香港西區的太平戲院,可能是最佳例子。由於戲院鄰近妓院林立,觀眾席上經常有一定數目的妓女與她們的恩客。都市劇場的粵劇劇目和內容,也從側面反映女性觀眾的選擇。廣東大戲中關乎男歡女愛或悲歡離合的故事,並不罕見,這些橋段是否因應女性觀眾增加而更受歡迎,暫時沒有足夠資料作出判斷,但容世誠曾按粵劇行當之興替作以下的分析。

香港太平戲院

傳統戲曲一般把視線專注在忠義雙全的官員,又或義氣參天之武將身上,這類人物在舞台上獨當一面、聲音洪亮、目光凌厲,有過人的風度與氣派,多由資深生角扮演。然而,都市劇場內女性觀眾數目更多,她們向舞台投射不同的目光與期待,喜歡看年青俊秀的角色,對後者的要求是魅力、機智和靈敏。正如本書以上各章節提及,在二十年代初,粵劇舞台出現多名年青藝人,像朱次伯、李少帆、白駒榮,以及稍後的薛覺先和馬師曾,樣貌俊俏,外型瀟灑,難免惹來艷羨目光。不幸地,這年頭粵劇圈正是醜聞滿天,接二連三發生桃色事件,多名藝人牽涉其中,成為傷人及兇殺案的受害者,並非偶然。

至於女藝人在廣東舞台上出現,最早記載於雍正朝,並提到個別女角比男伶受歡迎,薪酬比他們高。到乾隆朝,隨着清廷以維護道德禮教為由禁止女性演劇,戲曲舞台成為男性藝人之天下。 雖然有富裕人家置女班自娛,但是官府明令不准女藝人公開演出,全國各地戲曲群體相繼遵從,更將此例內化奉為行規。到晚清,廣東大戲為男班所獨攬,圍繞紅船戲班的是一套單元性別文化,高舉兄弟手足情誼和其他被界定為男性擁有的操守。正印武生被尊稱為「騎龍頭」,在戲行集體宗教禮儀上站首要角色。相反地,旦角藝人,外型略帶女性氣質,往往被觀眾和班中成員扣帽子,戲行內更謠傳,謂演旦戲者多有被人家性侵犯的經驗,像這樣敏感的問題,業界中人每多忌諱,避而不談。

小武造型

在十九世紀末,女藝人再次登上舞台。她們以女班姿態,出演京劇和江南地方劇種,先在上海,繼而在華北京津等地登台。女班出現有兩個背景因素:一方面,不論是社會之觀感或官方政策,對女性現身商業舞台,態度上較以前寬鬆和接納;另一方面,當日社會中貧窮情況加劇,無數家庭只得將女兒送到市區內新興的娛樂場所工作。Weikun Cheng 和Luo Suwen 都曾對此充滿矛盾之現象作討論分析,他們認為當時女藝人活在一個「男性演員之世界」,根深蒂固的成見以至守舊的行規,對她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障礙,但是障礙也突出了她們衝破藩籬的奮鬥,努力爭取個人自主與社會地位,當中少數成名的女藝人,更彰顯現代社會新女性的形象。

作為南方大都會的廣州和香港,它們的商業娛樂場所發展方向,跟上海北京等地大致相同。在此階段,有關粵劇女伶的記載,最先見於海外粵籍移民社區,見證者包括清廷一名外交官員,約1880年,他曾途經新加坡並目睹女班在當地演出。在同時期美國移民局的檔案裏,也找到女藝人申請入境的紀錄。遠涉重洋固非容易,穿洲過境還要面對移民官員嚴厲盤問,審查結果毫無保證,對女藝人唯一較吸引的,倒是由於海外華人社群以男性佔絕大多數,女演員格外受歡迎。回到世紀之交的華南,香港《華字日報》曾登載粵劇女班廣告,班名為「嫦娥」、「美如玉」、「群樂」等,女班的數目當然不及正在開拓都市劇場的男班。據劉國興回憶,民國元年,班主何浩泉以皇朝時代結束,百廢待興,民心傾向共和,遂趁機在廣州組織新班,以「共和樂」為名,意思是與時共進,也與民為樂,他更安排一雙夫婦同台演出。不料,此舉被羊城治安當局即時禁制,男女同台要再等二十多年,方才實現。反過來,粵劇全女班的發展相對順利,到1910年代末大受省港兩地觀眾歡迎,可説哄動一時。

觀眾對粵劇女班與女藝人趨之若鶩,並非一個孤立現象。民國初期,為都市居民而設之大小娛樂場所,在全國各地不斷增加,不論是高級的妓院或下層的妓寨,同樣向尋找工作的婦女招手,其他如茶樓、舞廳等消費場所,也成為女性進入職場之渠道。在廣州與香港,約1918年間,失明的師娘和稍後之「開眼女伶」,開始在茶樓上設歌壇唱曲,演唱者無需戲服裝身、扮相或做手,單憑悅耳歌聲吸引在場聽眾,加上價錢極為相宜,直到三十年代歌壇仍頗受歡迎。粵劇女班與歌壇女伶可説是同時代的商業娛樂,但女班之發展深受男性藝人控制的舞台演藝傳統影響,箇中關係複雜,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_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粵劇的興起——二次大戰前省港與海外舞台》

《粵劇的興起——二次大戰前省港與海外舞台》

作者:伍榮仲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1/06/010136014.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