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叔平、奚仲文、葉錦添:美術指導三驕
作者:魏君子   來源:橙新聞    2020-01-03 16:25
香港《電影雙周刊》在羅列當今香港電影界100位重要人物時曾如此評價張叔平:「香港美術指導鼻祖,到今時今日仍然穩坐第一把交椅。」而葉錦添更被影評人視為:「以中國美學為經,以西方藝術觀念為緯,抽象與解構中不斷地編織着自己獨特的美學觀念。」而名氣相對較小的奚仲文,為《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擔任服裝設計令他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及奪得美國電影業服裝設計公會獎歷史類「最佳服裝設計」。

【識港網訊】《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中創新的拍攝手法讓當時年僅14歲的張叔平愛上電影,因而決定入行。在港大美術系畢業後,他於1975 年擔任唐書璇的副導並為《十三不搭》(1975)進行拍攝工作。他為兩部電影擔任副導後便遠赴加拿大溫哥華藝術學院修讀電影。

三年後回港,沒有得到任何的提攜引薦始終未能讓他即時在電影圈發展,於是便當了一年服裝設計師。後來,經人介紹指有一部電影正好欠缺美術指導,他便決定一試,而這部影片就是《愛殺》(1981)。《愛殺》是香港首部設有美術指導一職的電影,在片中張叔平以大膽濃烈的撞色實驗來呈達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反應。而就在這年,他認識了擔任編劇的王家衞,兩人更因此而成為摯友。

圖:《愛殺》海報

從《旺角卡門》(1988)開始,張叔平憑藉個人的才華逐步將「王家衞風格」推向極致,他不但在王家衞所有影片中擔任美術指導和服裝設計,從《東邪西毒》(1994)起還兼任剪接。他表示每次參與電影製作,會必先了解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再翻看相關書籍,以營造合適的場景及為角色設計服飾造型。

圖:《旺角卡門》劇照

《重慶森林》(1994)中林青霞的假髮、《東邪西毒》(1994)中的鳥籠、《春光乍洩》(1997)中的瀑布走馬燈……從這些小道具出發,逐步豐富故事的肌理;挖掘影片的基調,以反映角色的心理,令他屢獲金像獎和金馬獎,而《花樣年華》(2000)更為他帶來康城電影節「最佳藝術成就」與亞洲影展「最佳剪接」。

圖:《花樣年華》劇照

在八十年代,有不少影人都深受歐洲新浪潮的影響,因而令他們不愛按常理出牌,喜歡不斷突破自我風格。張叔平曾說「電影裏的一切都是我喜歡的—從服裝、美術、場景到室內設計,統統都想嘗試一番」。於是他從《鯊魚燒賣》(1982)開始做服裝設計,不久便憑《似水流年》(1984)和《最愛》(1986)分別奪得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和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夢中人》(1986)則讓他獲得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

至於,香港另一著名的美指奚仲文,在入行之初主攻美術,在他身上,似乎沒有甚麼片種是不可能的:跳脫如新藝城的《我愛夜來香》(1983)、《開心鬼》(1984);端正好比《彩雲曲》(1982)、《等待黎明》(1984);即使偶爾涉足恐怖片如《陰陽錯》(1983)亦能營造出夢幻的格局。八十年代後期,奚仲文開始參與服裝設計,而本是設計專業出身的他,不久便在服裝設計界嶄露頭角。與此同時,由他負責美術的兩部古裝片《倩女幽魂》(1987)和《九一神鵰俠侶》(1991)更為他帶來金像獎。得到業界的肯定,加上對自我追求不懈奮進的精神,奚仲文的才華自此引起不少電影人的注意。

若說張叔平和王家衞這個組合是天作之合,那麼奚仲文遇上UFO 就是令他攀上事業的高峰。儘管奚仲文行事務實,能在不同主題的影片上有所發揮,雖不如張叔平和葉錦添那樣風格鮮明,但他無疑更偏愛文藝電影(從他執導的《安娜瑪德蓮娜》(1998)和《小親親》(2000)可見一斑)。擅長在細微處顯功夫,而飽具雅痞氣質的UFO(包括後來的「人人」和「我們製作」),其追求精緻的風格正與奚仲文的創作特質不謀而合。《甜蜜蜜》(1996)、《金雞》(2002)、《如果.愛》(2005)、《投名狀》(2007)、《武俠》(2011)…… 這些風格不盡相同但其內蘊相似的電影,讓奚仲文一次又一次站到金像獎及金馬獎的台上。

圖:《甜蜜蜜》劇照

其中《投名狀》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奚仲文為配合陳可辛要求影片的陰鬱風格,故以黑白為基調來呈現地獄式的戰爭場面和煉獄般的人情變故,成功為影片塑造了「破舊、打磨、古雅、粗糙」的美學風格,因而被媒體笑稱「奚仲文去年造黃金甲,今年主攻破衣爛衫」。

圖:《投名狀》劇照

值得一提,於香港及紐約修讀設計的奚仲文當初是經張叔平引薦入行的,對此恩情他始終念念不忘:「我跟阿叔學的。我記得《蜀山》開拍時,找遍全港美指都不滿意,監製求張叔平幫手。他有個要求:『你給我一個助手,他要幾多錢都要照付,我(指張叔平)要奚仲文。』他幫我開個價,一萬元一個月,那時是1982年,好犀利,我記得在山頂忙完一部片,可以坐的士過海去嘉禾(鑽石山),好豪。」

不得不提另一位香港著名的美術指導——葉錦添,其入行的經過可說是「行大運」:原是在香港理工學院修讀高級攝影班的他,因畢業作被徐克看中,後推薦給吳宇森為其《英雄本色》(1986)執行美術,葉錦添就是在陰錯陽差下踩進電影圈的。葉錦添對電影的癡迷,則始於為關錦鵬《胭脂扣》(1988)擔任美術指導,而影片中綺靡氤氳的氛圍,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基調。

圖:《胭脂扣》劇照

1990年他迎來獨立創作期:在邱剛建執導的《阿嬰》(1993)擔任美術指導。他屢屢以前衞和實驗的心態、應用舞台的想像,以陰冷的氣息與濃烈的色彩呈現出迷離空間,他表示「美學生涯產生了一個母體,慢慢地推遠,成為我的今天與未來」。而令他初露才情的作品,是與羅卓瑤合作的兩部電影:《秋月》(1992)及《誘僧》(1993)。對形式有嚴格要求的羅導,逼使他有更大膽的發揮,《誘僧》以七種顏色的變化展現出超現實的美術風格為他帶來金馬獎項。其後,他開始遊走於舞台劇、文學、電影等多個領域,其中轟動寶島的舞台劇《樓蘭女》,更是奠定了他在服裝設計界的美學風格和地位。

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2000),令葉錦添首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及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亦樹立了新東方美學:「匯聚東方的靈氣和西方的機巧,相容東西方文化精華,用色彩講人的故事,用寫意呈現華美的視覺奇觀。」聲名鵲起之際,他與蔡明亮的兩度合作(《你那邊幾點》,2001;《天邊一朵雲》,2005),為此他感歎是蔡明亮教會他,甚麼是電影。

圖:《臥虎藏龍》劇照

此後,葉錦添的名字便經常出現在兩岸三地的名導演的作品上,如田壯壯的《小城之春》(2002)、陳凱歌的《無極》(2005)、馮小剛的《夜宴》(2006)、吳宇森的《赤壁》(2008)……他以獨特的美學觀念,建構了一個個虛幻的世界。

香港《電影雙周刊》在羅列當今香港電影界100位重要人物時曾如此評價張叔平:「香港美術指導鼻祖,到今時今日仍然穩坐第一把交椅。」而葉錦添更被影評人視為:「以中國美學為經,以西方藝術觀念為緯,抽象與解構中不斷地編織着自己獨特的美學觀念。」而名氣相對較小的奚仲文,為《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擔任服裝設計令他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及奪得美國電影業服裝設計公會獎歷史類「最佳服裝設計」。近年來其工作為重點逐漸北移的他,未來的路還很長。

奚仲文

1951-

於香港土生土長。九十年代初曾是UFO 的御用美術指導。曾八獲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五度問鼎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兩擒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並憑《金雞》(2002)再獲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張叔平

1954-

無錫人。憑《花樣年華》(2000)獲第五十三屆康城電影節「最佳藝術成就」,曾獲16 項金像獎、11 項金馬獎的肯定。為嘉禾近20 部電影擔任美術指導。

葉錦添

1967-

於香港土生土長。憑《臥虎藏龍》(2000)獲第七十三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兩獲金馬獎「最佳美術指導」〔《誘僧》(1993)和《夜宴》(2006)〕,憑《赤壁》(2008)獲金像獎「最佳美術設計」和「最佳造型設計」。

《光影裏的浪花——香港電影脈絡回憶》

作者:魏君子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1/03/010135885.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