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財團】販賣鴉片起家的英資洋行
作者:馮邦彥   來源:橙新聞    2019-12-31 16:01
香港英資財團的誕生、崛起,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對華鴉片貿易。當時,東西半球的兩個大國,正為其自身的經濟利益而在南中國緊張地對峙。

【識港網訊】香港英資財團的誕生、崛起,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對華鴉片貿易。當時,東西半球的兩個大國,正為其自身的經濟利益而在南中國緊張地對峙。

19世紀上半葉,中英兩國的緊張對峙中,取攻勢的是英國,它早已完成了工業革命(1760-1840),並在帶有海盜掠奪性質的海外貿易以及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迅速崛起,一躍而成為全球最強大的新興工業國家。在19世紀初,憑藉著強大的艦隊和制海權,英國不僅控制了西起好望角、東至遠東的廣大海域,而且征服了印度、加拿大、澳洲等大片殖民地,佔領了直布羅陀、馬爾他、錫蘭、檳榔嶼等重要戰略或商業據點。1819年,英國在佔領了通往遠東的重要基地新加坡之後,即以印度為基地,將其擴張勢力,直逼中國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古老國家。

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及一批所謂「自由商人」(Free Merchants)當時正對中國進行著大規模的、猖獗的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活動。

鴉片戰爭前,停泊在廣州伶仃洋面的鴉片煙船 圖:三聯書店提供

取守勢的中國,剛經過了清王朝的「康雍乾盛世」,從18世紀末開始進入了衰落期。1820年道光皇帝即位後,由於連續的自然災害和鴉片輸入的不斷擴大,中國社會日益動蕩不安。清政府害怕外國勢力的侵入會加劇不穩的情勢,企圖以加強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維持統治。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規限極嚴,對外通商口岸僅限於廣州一處,對外貿易亦規定由清政府特許的行商組成的「公行」壟斷進行。然而,日漸腐敗的官僚機構,並未能制止迅速擴大的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活動。

鴉片戰爭前英國對華的鴉片貿易

事實上,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貿易,早在1773年已由東印度公司展開。東印度公司的前身是倫敦東印度官商貿易公司,創辦於1600年,由英女王批准成立,旨在開闢印度和中國的貿易。1702年它和英國東印度貿易公司合併,以後稱為東印度公司,並壟斷了英國對東方的貿易專利權。1715年,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商館,正式開展對華貿易。初期,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主要是向中國輸入英國的毛織品、鉛、錫、銅等金屬品,以及印度的棉花、檀香等產品;並將中國的茶葉、絲和瓷器等銷往英國。

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 圖:Wikimedia Commons

1760年開始,英國正值工業革命之始,從農業和手工業經濟轉變到以工業和機器製造業為主的經濟,更是急需為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品尋找市場。可是,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對英國工業品的需求量微乎其微,而中國出產的茶、絲在英國的需求量卻日益增長,是以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長期處於逆差之中。1804年以前,東印度公司每年都必須從歐洲將大量白銀輸入中國,以彌補對華貿易的逆差。為了改變這種情況,1773年東印度公司確立鴉片專賣制度,首次從加爾各答向廣州輸入鴉片。他們發現,鴉片不但比工業品易於銷售,且利潤豐厚。自此,中英貿易形勢開始逆轉。

鴉片貿易的巨額利潤,刺激著貿易額的大幅增長,1773年,外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僅1,000箱,到1790年已增加到4,045箱;其中,東印度公司佔絕大部份,打破了最早向中國輸入鴉片的葡萄牙人的壟斷,成為對華鴉片貿易的主角。1796年,清政府宣佈禁煙,東印度公司為了顧全對華貿易,表面上停止鴉片貿易,實際上轉由它發給特許證的自由商人進行。這批自由商人以更積極的「進取態度」,通過走私、賄賂等違法手段,繼續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
在東印度公司和自由商人的全力推動下,對中國的鴉片輸入逐年遞增。據統計,1800年輸入鴉片為4,570箱,1822年為7,773箱,1831年為16,550箱,到1834年竟達21,885箱。2從1773-1834年東印度公司壟斷鴉片貿易的整個時期,輸入中國的鴉片從每年的1,000箱急增到逾21,000箱,60年間增長近21倍。由於鴉片暢銷中國,英國對華貿易已從逆差變為順差,中國白銀外流日趨嚴重。

1834年4月22日,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被英國政府正式廢除,使鴉片貿易完全向英商開放,實際上開始了英、美鴉片販子向中國大規模販運鴉片的新時期,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不僅在數量上呈現驚人的增長,範圍還從澳門及廣州黃埔港外的伶仃島擴展到廣州城外及東南沿海,一直到直隸和東北沿海一帶,煙毒迅速在中國泛濫起來。

清朝人在服食鴉片 圖:Wikimedia Commons

怡和洋行的興起

由鴉片販子們組成的私人公司或洋行,雖然在1834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被廢除之後才嶄露頭角,但實際上在此之前他們已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肆活動,成為東印度公司走私鴉片的主力軍。1834年以前,這批英商已掌握了一半以上的中英貿易。

1834年東印度公司從廣州退出後,販運鴉片的外資洋行立刻像雨後春筍般湧現,1833-1837年,英資洋行從66間增加到156間,美資洋行也增加了不少。這些洋行中,最著名的是英資的怡和洋行、寶順洋行和美資的旗昌洋行。
怡和洋行創辦於1832年,然而其歷史最遠可追溯到1782年的科克斯.賴德商號和1824年的麥尼克公司。怡和洋行的正式名稱是渣甸.馬地臣公司(Jardine, Matheson & Co.)。1906年後改組為渣甸.馬地臣有限公司(Jardine, Matheson & Co., Ltd.),是以其兩個創辦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馬地臣的名字命名的。「怡和」是它在廣州註冊時所用的行號,取「快樂和諧」之意。

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 1784-1843),1784年2月24日出生於蘇格蘭,早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的醫科學院,1802年他離開英國前往印度,先後在東印度公司往來於加爾各答和廣州的商船「布倫茲維克號」和「格拉頓號」任隨船醫生。當時,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英國對東方貿易。根據英國法律,破壞這種專利權的人將被處以絞刑。不過,東印度公司對職員訂有特別優待章程,允許每人每次夾帶私貨兩箱。

威廉.渣甸,怡和洋行的創辦人之一 圖:三聯書店提供

渣甸眼見走私鴉片所牟取的暴利,自然不滿足於區區這種優待。1818年,在東印度公司一名新進董事唐希爾(John Thornhill)同意擔任提名人後,渣甸脫離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為一名散商,開始了鴉片走私的生涯。在當年簽訂的一份協議書上這樣寫到:「威廉.渣甸開始在孟買以自由商人的身份進行商業活動。」

他首先和曾任東印度公司醫生、已成為富商的老南海公司老闆托馬斯.威汀,以及孟買鴉片商加華治(Framjee Cowasjee)合夥,建造了一條「薩拉號」(Sarah)商船,從事鴉片走私活動。很快,「薩拉號」成為加爾各答至伶仃島快速航線上的一條著名的鴉片走私船。1822年,渣甸在廣州以獨立商人的身份賣出649箱麻窪煙土,共賺取了81.3萬美元。

1824年,渣甸在廣州商界已頗有基礎,因而當廣州首屈一指的鴉片商麥尼克行(Charles Magniac & Co.)的老闆麥尼克生病時,渣甸便應邀接手相關業務,直至麥尼克的兄弟霍凌渥(Hollingworth Magniac)從倫敦趕來為止。麥尼克回倫敦不久後就去世了。不過,前來接手的霍凌渥無心經營,急於退休返回倫敦,因此,他物色了渣甸為公司的合夥人。1825年,渣甸應邀加入麥尼克公司,負責管理該公司在廣州的業務。3這對於渣甸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因為當時的形勢已漸趨明朗,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貿易壟斷已接近尾聲。

怡和洋行的另一個創辦人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 1796-1878),1796年出生於蘇格蘭,早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馬地臣亦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1815年取得自由商人的資格,並加入他叔父在加爾各答開設的公司。1818年他離開叔父的公司前往廣州,開始從事鴉片走私活動。馬地臣最早不靠中國人居中仲介,是親自前往中國沿海從事鴉片交易的外國商人。1826年,馬地臣結識了渣甸,兩年後亦加入了麥尼克公司,與渣甸合夥搞鴉片走私,生意越做越大。兩人不僅在廣州一帶銷售鴉片,還僱用德國傳教士沿海北上至渤海灣,走私販毒,積累了大量財富和資本。

詹姆士.馬地臣,怡和洋行的創辦人之一 圖:三聯書店提供

1830年,渣甸在廣州致函英國友人,聲稱鴉片走私是「我所知道的最穩妥又最合乎紳士風格的投機」。他在信中說:「在好的年頭,我估計每箱鴉片的毛利甚至可達一千銀元之多。」走私鴉片的生財之道,不僅在於販賣,他們同時操縱市場,投機買賣,一轉手間,即獲暴利。

1832年6月30日,霍凌渥將家族生意處理完畢後,將麥尼克公司關閉。翌日,即1832年7月1日,渣甸和馬地臣在麥尼克公司的基礎上,在廣州創辦了怡和洋行。公司的主要合夥人還有渣甸的外甥安德魯.約翰斯頓和馬地臣的外甥亞歷山大.馬地臣。當時,公司的正式名稱是「渣甸.馬地臣公司」(Jardine, Matheson & Co.),「怡和洋行」的名字直到1840年才開始正式採用。怡和洋行在開張前,渣甸特意租了廣州十三行中的東生行義和館,每年租銀6,500元,為期三年,期滿再簽。

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它也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成立時,遠東的鴉片市場和運輸條件正發生深刻的變化:印度鴉片產量大增,價格下跌;而蒸汽輪船,尤其是鴉片飛剪船開始出現,使運到伶仃洋上的鴉片越來越多,鴉片商需要開拓廣州以外的市場。為應對環境的變化,怡和洋行決定租賃新建造的飛剪船「精靈號」(Sylph)遠征天津以北市場。1833年4月29日,「精靈號」順利返航伶仃洋。這次首航,為怡和洋行帶回25萬多西班牙銀元的鴉片售貨款。1834年東印度公司結束對華壟斷特權後,怡和洋行即取代東印度公司,成為英商對中國進行鴉片貿易的主角。就在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被廢除後的三個月內,怡和洋行運往廣州的貨物達75船,佔當時廣州對外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1805年油畫描繪廣州十三行外貿易特區的丹麥、西班牙、美國、 瑞典、英國、荷蘭夷館

這一時期,怡和洋行致力於打造一支往來於印度與中國、廣州與東部沿海城市之間的極具競爭力的飛剪船隊。當時,伶仃洋上的躉船,是常年停泊的「水上倉庫」與鴉片基地,儲存在躉船上的鴉片,由港腳船從印度遠道運來,再由飛剪船快運到沿海各埠。誰爭取到「速度」,誰就能在鴉片貿易中取勝。為此,怡和先後購買了「紅海盜號」(Red Rover)、「仙女號」(Fairy)、「楊上校號」(Colonel Young)、「馬葉斯夫人號」(Lady Mayes)、「芬得利總督號」(Governor Findlay)等共12艘飛剪船,頻密往來穿梭於加爾各答到廣州、以及廣州到東南沿海城市的航線上。

其中,紅海盜號於1829年建造於印度,是模仿著名的戰時私掠船—在美國巴爾的摩建造的飛剪船「諾夏特王子號」(Prince de Neufchatel),該船在1812年拿破崙戰役期間曾劫掠不少商船。紅海盜號最初由寶順洋行代理,1836年由怡和購入全部股權。到1837年,怡和洋行已擁有資本261.3萬西班牙銀元,其中大部份投資於船隊和鴉片等貨物上,成為遠東最大的鴉片貿易商。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英資財團(1841-2019)》

《香港英資財團(1841-2019)》

作者:馮邦彥

出版社: 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2/31/010135607.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