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龍躍頭文物徑 新界鄧氏聚居地
作者:裘 琪   來源:大公報    2019-12-30 14:11
龍躍頭文物徑全長二點六公里,中間被沙頭角公路分隔成兩截。其他古舊建築還有東閣圍、永寧圍、善述書室、覲龍圍等,沿路有綠色專線小巴行走至粉嶺東鐵站,遊人可量力而行。
圖:老圍立於小丘上,四面有圍牆環繞,是龍躍頭最早創建的圍村

【識港網訊】龍躍頭,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那就從粉嶺說起吧。

粉嶺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與上水、打鼓嶺、沙頭角同屬於北區。龍躍頭則是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的聚居地。據說鄧氏族人於元朝末年遷移至龍躍頭,開村(老圍)立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其後,因子孫繁衍,陸續在附近另立新村,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新圍(又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覲龍村。

龍躍頭文物徑大至南北走向,從安樂村的樂東街起步,過了一條小河,走不多遠,便見到一座小教堂崇謙堂。崇謙堂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一九二七年落成,一九五一年重建。早在一九○一年,客家路德會教徒便在此地聚居,逐漸形成為一條小村落,這便是今天崇謙堂村的由來。

從崇謙堂村往前走五十米,可見到孤零零的一棟古舊建築物,稱為「石廬」。石廬由徐仁壽於一九二四年興建。徐仁壽祖籍廣東五華,幼年隨父到香港生活,一九一九年及一九二四年分別在香港及九龍創辦華仁書院。徐仁壽於一九二○年代起定居粉嶺,至一九八一年去世。徐仁壽仙遊後,石廬從此荒廢。

離開石廬往前走約莫一百米,便是麻笏圍。在麻笏圍古樸的門樓上,有一塊紅砂石門額,上面刻有「鬱蔥」二字,寓意春蔥茂盛,也證明了麻笏圍原稱「鬱蔥圍」。在麻笏圍東面,有一組包括老圍、松嶺鄧公祠、天后宮等古色古香的建築物。老圍立於小丘上,四面有圍牆環繞,是龍躍頭最早創建的圍村。圍門上有一副醒目對聯,上書:門高迎紫氣,圍老得淳風。圍牆上有供守望用的高台,圍門側有一口水井,以往為村民的食水來源。

松嶺鄧公祠於十六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先鄧松嶺而建,是龍躍頭鄧氏的祠堂。松嶺鄧公祠為三進建築物,其間設有供奉族人歷代祖先的木主,包括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木主,其木主有龍頭木雕,與其他祖先的木主不同。建築物的祖龕、斗拱、橫樑及簷板均飾有精緻的木刻、彩塑或壁畫,圖案題材寓意吉祥,反映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天后宮位於松嶺鄧公祠與老圍之間,其建築年代已難稽考。該廟曾於一九一三及一九八一年維修。天后宮為兩進式建築,正殿內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右殿供奉土地神位,並放置了兩口於清代康熙年間鑄造的古鐘。

龍躍頭文物徑全長二點六公里,中間被沙頭角公路分隔成兩截。其他古舊建築還有東閣圍、永寧圍、善述書室、覲龍圍等,沿路有綠色專線小巴行走至粉嶺東鐵站,遊人可量力而行。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