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八十年代香港唱片業的偶像效應
作者:朱耀偉    來源:橙新聞    2019-11-22 14:19
八十年代,香港唱片業飛躍發展,唱片公司各出奇謀爭取聽眾,唱片亦開始著重包裝。再加上瘋魔數十萬計歌迷的演唱會,成功建立起偶像工業。當時樂壇星光熠熠,照亮了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曲的光輝歲月。

【識港網訊】八十年代,香港唱片業飛躍發展,唱片公司各出奇謀爭取聽眾,唱片亦開始著重包裝。由封套設計、歌手形象到曲詞配搭,都比以往有更精心的策劃,粵語流行曲亦正式進入包裝年代。當時樂壇出現了不少聲色藝俱全的巨星作跨媒體發展,後來流行樂壇更引入完整的經理人制度,以配合音樂錄影帶、電影、電視廣告,銳意發展。再加上瘋魔數十萬計歌迷的演唱會,成功建立起偶像工業。當時樂壇星光熠熠,照亮了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曲的光輝歲月。

偶像工業

八十年代,流行曲、電影和電視這三個業界在香港都進入了全盛時期,此時出現了不少巨星,有歌影視三棲的張國榮、梅艷芳,也有專注歌唱事業的羅文、甄妮,有年輕人偶像如陳百強,也有較成熟聽眾的偶像如徐小鳳。香港流行曲更趨商業化的同時,商業化得來有血有肉,個別藝人如張國榮更是聲色藝俱全,可說是商業化的流行文化工業也可以有高質產品的範例。其中香港的電影與流行曲之間的合作更經常擦出火花,不少歌影偶像在歌聲與光影之間先後崛起,成就了香港的流行文化盛世。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的偶像年代,也被認為是粵語流行曲的光輝歲月,出現了大量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偶像歌手。七十年代末,粵語流行曲開始建立市場,八十年代開始作跨媒體發展,賣唱片的同時也建立起與電影、廣告的關係,開拓更大的市場。按詞評人黃志華的說法,1982年底,徐小鳳推出全新歌集,用雙封套的華麗包裝揭開了唱片包裝的新時代。

自此以後,很多歌手如譚詠麟、梅艷芳、張國榮等亦採取多樣化的唱片包裝,如張國榮主唱的《為妳鍾情》碟就出版過純白色的唱片和盒帶。這些花心思的包裝,在基本的樂迷之外,還吸引了一些不大留意流行曲的聽眾。即使如此,當時市場上依然是以歌為主,包裝只是幫助推銷;後來卻本末倒置,結果愈來愈強調包裝,歌曲的質素卻變得相對地次要。

除了注重包裝的風潮,八十年代的香港樂壇亦受到日本偶像工業的經營手法影響。有鑒於日本偶像工業發展出完整的機制,八十年代開始有人將之移植到香港,如經理人制度、演唱會的運作模式等,令香港唱片業更成熟。這種偶像化風氣,使得演唱會主題、偶像形象變得重要,詞人開始要為偶像度身訂造歌詞,引發了詞人更多的靈感。

在偶像多元化的情況下,詞人需要因應不同歌手形象和心態寫詞,例如營造譚詠麟、梅艷芳、張國榮獨特形象的同時,也得顧及徐小鳳等成熟歌手的市場定位。在眾多偶像歌手中,以梅艷芳的百變形象最為深入民心。梅艷芳每張大碟也有獨特形象,如林振強就以露骨的歌詞為梅艷芳建立壞女孩的形象,及後一系列的妖女和淑女也有其獨特形象。由此可見,如果詞人掌握得好,偶像形象突出之餘,亦可使詞人發展出自己的另一種歌詞風格,達致雙贏局面。

九十年代繼續出現偶像潮流,跨媒體發展更完備,如卡拉OK的出現使市場更大。但亦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本末倒置,流行曲變成輔助產品,在九十年代中,甚至出現為樂迷口味製作的偶像形象及作品。用黃霑的說法,歌手開始「不務正業」,流行曲由聽賞對象變成歌迷在卡拉OK宣洩情感的工具,一方面歌曲本質被扭曲,另一方面因為媒體的曝光使詞人創作的考慮增多。早期音樂錄影帶的製作成本較低,要求較簡單,後來卻發展成電影般的畫面,於是就需要歌詞配合。詞人如能克服這些限制,固然可豐富歌詞的可能性,壞處則是有可能扼殺他們的創作空間。

演唱會亦是八九十年代歌手爭取發展空間的必經之路。當時可容納一萬多個座位的紅館演唱會剛興起,很多偶像歌手也希望配合新唱片發行的宣傳時間辦演唱會,如張國榮「為妳鍾情演唱會」就是配合《為妳鍾情》的大碟推出。同時演唱會裏需要情歌打造成形象,結果詞人為張國榮創作了〈我願意〉、〈為妳鍾情〉等經典情歌;至於大碟內的〈不羈的風〉也配合了演唱會的勁歌熱舞部分。這些配合演唱會的元素,無疑增加了唱片銷量及影響力。

演唱會之外,八九十年代的電影歌曲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同七十年代的電視劇主題曲,電影與流行曲在八十年代初亦擦出火花。歌手在主演電影之餘也主唱電影主題曲,媒體效果使電影、唱片也取得很好的成績和銷量。八十年代不少歌手也參與拍攝電影,如梅艷芳、張國榮、陳百強等。陳百強當時是年輕人的偶像,參演過《喝采》等勵志電影並演唱該片的主題曲,電影配合了陳百強的公子形象,深受年青觀眾歡迎。最特別的是當年像陳百強、譚詠麟等不同形象,不同風格的歌手也可並存,體現出八十年代香港樂壇多元的一面。

九十年代中亦有另一批偶像歌手的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天王」。樂評人認為四人的風格和聽眾年齡層面都較為接近,不如八十年代偶像歌手的聽眾年齡層面廣泛。近年亦有這種情況,聽眾年齡層面非常集中在青少年,所以音樂人認為這不太健康,缺乏承傳。當「四大天王」淡出,無人承接的時候,問題便一一浮現。

鄭國江、潘源良說電影歌曲

在八十年代,香港的電影與流行曲彼此關係密切,鄭國江就填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鄭國江謂七八十年代以電視歌曲主導,後來電影歌曲的位置慢慢提昇,廣播劇歌曲又相繼誕生,每一時期鄭國江都積極參與流行歌詞的創作。

在電影與歌詞創作當中,鄭國江舉例說,曾為寫〈似水流年〉的歌詞把電影《似水流年》看了七遍之多,寫出了兩個〈似水流年〉的歌詞版本。第一個版本與顧美華在天台和舊情人見面的場面有關,第二個版本則是從顧美華在片末看著船隻駛開去,眼前一片大海的情景有關。鄭國江把兩個版本交給導演後,結果選擇了第二個版本配合片末情景。

〈似水流年〉後來大受歡迎,與黎小田從電影配樂中整理出一首動聽旋律有很大的關係,編曲的處理亦使此曲極富於流水的感覺。因此精彩的歌曲往往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又是一首全新的歌曲。鄭國江認為流行曲流行與否與旋律是否動聽密切相關,能否成為經典則要靠歌詞的張力,如具張力便會使不同年齡的聽眾都有所感動,如果歌曲能夠配合電影畫面就更難得,〈似水流年〉就是一個雙贏的例子。另一首電影主題曲〈偶遇〉,歌曲就較電影《少女日記》更為長青。

八十年代初,香港流行青春電影,鄭國江在當中可謂如魚得水。鄭國江又非常欣賞擅寫電影歌曲的潘源良,特別是〈最愛是誰〉和經典之作〈車站〉(潘源良與林振強合作填詞)。當時每個詞人都有非常獨特的風格,監製會因應不同題材找合作的詞人,如沉重具哲理的往往會找盧國沾,情感澎湃的會找黃霑,至於鄭國江大概因從事教育工作的關係,勵志歌往往自會找上他。鄭國江也有寫愛情的〈儂本多情〉,寫師生戀的〈風裏的繽紛〉,以及寫戀人纏綿的〈活色生香〉等。鄭國江也直認不諱,〈活色生香〉乃是其創作尺度的極限。

潘源良也曾創作不少電影歌曲。他的第一首歌詞創作是電視劇主題曲,第二首便是電影主題曲。加入填詞行列之前,潘源良在香港電台電視部擔任編劇及副導演。他的第一首作品原屬意由黎小田作曲及鄭國江填詞,但鄭國江實在太忙,於是潘源良便毛遂自薦地用上一晚時間寫成,完成後便請鄭國江指點。鄭國江當時對潘源良大加鼓勵,並說很喜歡潘源良的作品,結果一字也不曾改動。這對於潘源良日後從事填詞的工作,有著很大的鼓舞作用,他從此亦對建立起信心。

於是潘源良第一首作品〈濁世暖流清〉就成了電視劇《溫馨集》的主題曲。後來潘源良到了新藝城工作,與梁普智合作電影《英倫琵琶》,期間認識了林子祥和泰迪羅賓,於是主動向他們爭取為《英倫琵琶》主題曲填詞,寫了〈邁步向前〉;這首歌既勵志又能配合電影,令人印象深刻。

潘源良曾經指出,在他本人入行前,黃霑、盧國沾和鄭國江已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讓人知道電影和電視劇的劇情可引申出有個人取向的歌詞,如黃霑的〈忘盡心中情〉便把乞丐的悽涼放在完全不同的境界表達出來,〈流氓皇帝〉也融合了市井和瀟灑。因此如能捕捉電影和電視劇最獨特的情節、人物關係等,可以小事化大、盡情發揮。潘源良指出,當中的訣竅是著眼於共通的情感,不要只把焦點停留在劇中的個別人物身上。這樣,主題曲便可獨立於電影電視劇又配合作品,如盧國沾的〈大地恩情〉和鄭國江的〈儂本多情〉已作出示範,讓後輩得到很大的啟發和指導。

潘源良創作〈誰可相依〉(電影《龍的心》主題曲)時,就是首先了解電影的內容及感人之處,再捕捉歌詞可以推進的地方,結果使得這首歌在這兩方面都非常突出,它的歌詞甚至超出了電影中講述智障人士的故事。潘源良對此認為,如只把焦點放在智障人士身上,內容便會受到限制,感染力也相對減弱。於是決定退一步把主線放大,抒寫「現實世界中即使如何互相依存,卻未必能相依到最後」的哀傷,由此發展出「無論多想跟對方在一起,最終也可能事與願違」的思考。這種寫法使得〈誰可相依〉既獨立於電影,兩者又相得益彰。

潘源良曾分別在香港電台和麗的電視工作過,也寫過劇本,做過編導,所以,他所填的詞非常著重戲劇性。對於電影主題曲也一直抱著「借題發揮」的做法。例如電影《最愛》講林子祥周旋在張艾嘉和繆騫人之間,電影中主要從女性角度來探討三角關係,很少表達男主角的內心世界。潘源良在填詞之前考慮到主題曲既然由林子祥所唱,對於「林子祥在電影中到底喜歡誰?」感到非常好奇,於是便在主題曲安排林子祥自我剖白,強調這是個不容易的決定。這就非常具有戲劇性,產生了一種「放大」的效果,讓觀眾聽眾留下深刻印象,〈最愛是誰〉也被認為是潘源良對情愛的看法及個人風格的展示。

另一首潘源良與林振強合作的〈車站〉同樣是電影主題曲。當年黃柏高為賀歲電影《富貴列車》找來林敏怡作曲,潘源良、林振強填詞,夏韶聲、蘇芮主唱。這種效果和火花甚至可謂爆炸性。潘源良與林振強就是由「列車」聯想到「車站」,借題發揮。

追源溯始,香港流行文化因電影和流行曲的興旺而更多元,更有活力。背後又有很多因素影響,如科技影響了一切處理電影和歌曲的習慣,也影響了市場走勢。時至今日,市場的性質、習慣和聽眾也不一樣了,人們很容易用MP3和iPod免費取得歌曲,於是唱片銷售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聽眾太輕易取得歌曲,使得詞人如何堅持下去就變成一道難題。至於電影也變得更厲害,從前只要邀得某明星演出便可以開始拍攝,但現在則多了很多變數,實際上如何控制成本和吸引觀眾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增訂版)

作者:朱耀偉

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1/21/010132341.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