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地方營造》發佈會:重在與人的關係
作者:Trista Luo   來源:橙新聞    2019-11-13 11:51
由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教授策劃、資深文化傳媒工作者鄭天儀撰寫的新書《地方營造——重塑社區肌理的過去與未來》,便透過與十三位在香港努力營造人文關懷地方的幕後英雄對談,介紹香港本土「地方營造」的巧思。

【識港網訊】看似乏味的當代港式結構、星羅棋佈的摩天大廈中,其實暗藏不少獨特的環球概念、地踎智慧,更有眾多值得探究的有機社區。由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教授策劃、資深文化傳媒工作者鄭天儀撰寫的新書《地方營造——重塑社區肌理的過去與未來》,便透過與十三位在香港努力營造人文關懷地方的幕後英雄對談,介紹香港本土「地方營造」的巧思。

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出席講座 圖:Trista Luo

《地方營造——重塑社區肌理的過去與未來》新書發佈會於上週末在三聯灣仔文化生活薈舉行,嚴志明、鄭天儀與香港建築中心主席陳翠兒三位嘉賓分享了各自對「地方營造」的認識與了解,並介紹了他們心目中「地方營造」的優秀案例。

鄭天儀現場分享對「地方營造」的見解 圖:Trista Luo

這本書源自新城知訊台《世界隨意門》的「生活就是設計」環節,鄭天儀親身訪問節目中相關的設計師、參與者,為求令每一個案例的呈現都深入有力。嘉賓在新書發佈會上介紹稱,「地方營造」的概念已經誕生40多年,大約於20年前開始在香港實踐,經過20年的發展,期待香港的地方營造可以做得更好。

幾位嘉賓都強調,建築與設計絕不僅僅是好看就夠,重點是與人的關係和體驗。要將「空間」(space)轉化成「地方」(place),最重要是有人的參與。鄭天儀提及自己幼時在屋邨長大,不久前到屋邨閒晃,卻發現有些看起來很漂亮的羽毛球場建在風口處,認為這樣的設計有些欠缺考慮。嚴志明則補充稱,地方營造需要具備功能性,如能對城市整體有貢獻則更佳。他心目中的範例是中環匯豐銀行地下通道,「不會因為建起一座樓而阻礙人流,天氣好時還可享受陽光」,他覺得這樣的建築令人驚歎。

三位嘉賓在新書發佈會上分享了幾個國外與中國內地的「地方營造」精彩例子:哥本哈根的Superilen城市公園,擁有世界上60多個國家的收集和擺設,還有必不可少的綠意元素,市民可在此輕鬆相聚,享受多元文化的溝通;哥倫比亞Bogota的Sunday Ciclovia活動主張「街道開放」,還路於民,讓市民享受生活;巴黎龐比度中心的包容性……

鄭天儀不久前剛去了敦煌,她與分享會的一位觀眾都分享了他們對敦煌「地方營造」的感受:將科技、導賞與保育結合,無論是在前半場參與、後半場觀賞形式獨特的「又見敦煌」,還是對小程序的充分運用,都令人耳目一新。

觀眾與講者分享心得 圖:Trista Luo

香港這些年來也有不少優秀的「地方營造」例子,如「把電車變成博物館、將香港的歷史放在電車路上」的Circus Tram、經過20年打造終於成為海濱文化休閒據點的西九文化區、油街實現的「Play to Change」、古跡煥新生的大館與南豐紗廠等等,陳翠兒笑言,「遊街實驗」進行時,有市民好奇詢問「你們在抗議什麼?」參與者回應:「我們只是走一走……中秋節快樂!」問者也不由被逗樂。

「有時限制人們的不是空間,而是心態。透過地方營造,也可以把快樂帶給社區,讓不同意見共融。」陳翠兒說。

新書發佈會當日「#ddHK設計#香港地」還精心策劃了一場導賞團,帶領參加者走遍灣仔大街小巷,親身感受「地方營造」為社區帶來的創意和活力。

金紫荊廣場附近的海邊有不少漫畫人物雕塑,裝點此城 圖:Trista Luo

除上述提到的地點,新書中深入挖掘之地還包括饒宗頤文化館、元創方、香港藝術中心等地,此城中被用心建造、以美點綴、值得探索的地方還有很多,若對這些地方背後的故事感興趣,不妨認真去閱讀這本新書。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1/11/010131285.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