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江憶記:非空調火車 充滿人情味
作者:過來人   來源:大公報    2019-11-04 15:04
 九廣鐵路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以服務新界區人口為主,即使用單軌行車,仍可應付較疏的班次。也從那時開始,港人回鄉探親掀起熱潮,火車成為他們的唯一選擇。由於當時的火車並無對乘客的行李數量和體積施加限制,因此乘客都用擔挑將大件細件地搬上火車,其中包括電視機、洗衣機和膠盆水桶、衣物等。
圖:七十年代港人回內地探親情景\作者供圖

【識港網訊】九廣鐵路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以服務新界區人口為主,即使用單軌行車,仍可應付較疏的班次。但在七十年代之後,內地與香港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加上鐵路沿線的新界新市鎮陸續開發,在一九六二年全面取代蒸汽車頭的柴油內燃機牽引車雖然馬力更大,速度較快,但也未能應付急速增加的旅客和定居新市鎮的居民需求,於是坊間掀起了鐵路電氣化的改革呼聲。

在電氣化工程之前,車廂分為頭等和三等,頭等不設企位,座椅也寬敞舒適,票價是三等的一倍。為了防止有人搭霸王車,頭等車廂經常有「稽查」查驗車票,乘客一旦被發現以三等車票佔頭等座位,就要多付兩倍車資作懲罰。至於三等車廂,只設有板櫈,容許企位,在節假日裏,車廂會擠得水泄不通。儘管如此,三等車廂內還有不少商業活動,其中最教人回味的,就是不停於車廂來回穿梭叫賣的小販。這些小販一般是在羅湖禁區的居民,因與九廣鐵路員工熟稔,所以車廂內的商業行為被默許。他們售賣的物品包括豉油王雞髀、汽水、啤酒、香煙、零食以及回鄉客必備的打火機等。當時的車廂不設空調,車廂內亦無任何禁煙和禁食的規定,小販和乘客各得其所,也可算是昔日火車旅程的難忘經歷。

筆者記得,當年尖沙咀前往羅湖全程需約一個多小時,在七十年代中期起,由於雙軌工程和電氣化工程陸續展開,加上柴油火車頭日久失修,車程中不時會發生故障而停車等候。不過,車廂並無廣播系統,即使遇上中途停車,乘客也不知發生何時,只能呆坐車廂等候。筆者也曾經試過花上接近四小時才能完成車程,適逢當時是盛夏,車廂溫度高逾四十度,車廂內只有幾把在車頂的搖頭風扇,因此令小販的紙扇大賣。

也從那時開始,港人回鄉探親掀起熱潮,火車成為他們的唯一選擇。由於當時的火車並無對乘客的行李數量和體積施加限制,因此乘客都用擔挑將大件細件地搬上火車,其中包括電視機、洗衣機和膠盆水桶、衣物等。總之,有能力挑得起的,都爭取一起同行,有苦自己知,平日還好些,但到了節假日,大量回鄉客一起擠上車,混亂至極,乘客除了在正常車門上車之外,還會爬車窗進出,狼狽且險象環生,也是今日新生代難以想像的情景。

火車到了羅湖,辛苦的旅程只過了一半。回鄉客挑着重擔,離開火車到羅湖橋排隊過關,隨時要輪候三數小時;過關之後,再要尋找所需的交通工具回鄉,以返回福建為例,長途巴士的發車時間多數在清晨,花一天晚上才抵達目的地。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