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配音歷史 梁朝偉的「聲音」是誰?
作者:李偉民   來源:橙新聞    2019-10-29 09:40
香港有個配音皇帝,他叫丁羽(原名周日滔),1934年9月出生,今年八十多歲,1973年成立「丁氏配音公司」,至今屹立不倒,丁羽的配音徒子徒孫,遍佈圈中。

【識港網訊】做慣電台的,最怕在電視亮相,化妝、吹髮、挑衣服,還要樣子曝光,失去自由。

做配音的,恐怕心同此理。他們「聲音演技」,已淋漓盡致,不在幕前演出,只因「懶做官」,香港歷史上,配音員出身,卻在幕前大紅大紫的,只有一個盧國雄。

香港有個配音皇帝,他叫丁羽(原名周日滔),1934年9月出生,今年八十多歲,1953年進入電影圈,當演員,六十年代在邵氏影城當副導演,1966年,轉往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當他們第一個配音「領班」,1973年成立「丁氏配音公司」,至今屹立不倒,丁羽的配音徒子徒孫,遍佈圈中。著名演員譚炳文、朱江、金雷、藍天、梅欣,都曾經是他手下。

丁羽

我問:「丁羽叔,你在行頭快六十年,有沒有趣事可以分享?」丁羽想想:「在五、六十年代,許多外國電影在香港配音,有些配『國語』(普通話當時的叫法)、有些配廣東話,它們並非為了香港市場,有些是為了亞洲的華人地區,有些竟然為了美加唐人街戲院,他們播放的英語片,許多華人不懂英語,於是找香港配音,才在當地放映。」

「另一件趣事是那個年代,有些外國如韓日電影,是沒有送來劇本的,負責人只是告訴我們,每一段戲大概說什麼,例如『男女主角去了酒店偷情』、『太太在酒裏下毒,謀殺親夫』等等,具體對白,任由我們發揮,當然開心都來不及,因為可以『鬼玩』一番。最怕是偵探劇本,因為每一句對白,都可能是破案線索,怎樣胡扯呢?」

「在八、九十年代,香港許多大牌演員:例如梅艷芳、鍾楚紅、曾志偉、梁朝偉、成龍的聲音,在電影裏的都不是他們『真聲』,但是配音員技巧好,觀眾聽不出來。例如成龍的配音演員是鄧榮銾、梁朝偉的叫朱子聰、曾志偉的叫馮永和、梅艷芳的叫龍寶鈿。」

我認同:「資深配音員林保全,他用聲音把一個卡通人物『叮噹』(或叫『多啦A夢』)活生生起來,我們心目中,叮噹便是擁有這把聲音,可惜2015年,他在家中暈倒逝世。」

丁羽回應:「我常常教誨徒弟兩句話『以誠待人,以信待己』。誠意待人,不虛偽,才可以換取別人的尊敬;對待自己,要有信念,才可以驅使進步,做人更上一層樓。香港人如果失去這兩種態度,非常不幸。」

我好奇:「丁羽叔,回顧香港配音的過去六十年,你有什麼想法?」

丁羽:「科技帶動了藝術,藝術使到科技有意義。」

「五十年代,許多電影都要『現場收音』,可是,有些演員例如武打紅星于素秋,她來自北方,不懂廣東話,於是在拍攝現場,鏡頭對著于素秋,其實另一演員黎坤蓮躲在鏡頭後面大聲唸對白,于只是跟著黎的對白,嘴巴開合,再加上表情。哈,你可以說黎是于的配音演員,也可以說于是黎的肢體演員。」

「此外,那年代的大戲(又叫粵劇) 電影,如果眾多演員在現場做大戲,難度高,拍攝困難,於是大戲的歌唱部分是預先錄好的,然後在片場播放歌曲,演員的嘴型遷就歌曲來假唱,哈哈,名伶在某方面看來,也是配音演員。不過,粵劇的鑼聲和鼓聲,其實提醒演員如何走位和控制腳步節奏,故此,在拍攝現場,依然有樂師在打鑼打鼓。當我們看五十年代的粵語長片,常常發覺演員的嘴巴趕不上音樂,還有,鑼鼓聲和其他音樂總是不和諧,便是這個原因。」

我再問:「那第二個配音年代呢?」丁羽說:「那便是七、八、九十年代,當時配音技術一天比一天進步。早期,我們配音的剪輯,大概以每一分鐘為一段(約35MM) ,少少出錯,便要整段重來。此外,當時沒有『耳機』,我們不能即時聽到自己的配音效果,配音員要好認真,熟記該分段的對白,然後看著屏幕,一氣呵成地配上聲音。後來,科技進步了,我們可以一句句地更改錯處。到了今天,從analog(模擬) 到digital(數碼) 年代,我們的聲音可以隨便調高調低,那個錯位、那處呼吸,不需一秒,便可以刪掉。」

我有點不解:「許多外國電影是『現場收音』,為什麼港片多用配音處理?」

丁羽喝了一口茶:「有兩個原因。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一年有二、三百部電影,但是,時間便是金錢,電影不作現場收音,可以減少許多『NG』(即『重拍』) 的東西,例如嘈雜聲、意外等。重拍一段戲,要再打燈、走位,花費人力和時間,故此,電影用後期配音,則兩天的戲,六、七小時便拍好。此外,那時候的紅星,忙到不可開交,哪可抽出時間為電影配音,於是,我們的專業配音服務,就派上用場。」

我問丁羽叔:「你如何訓練配音員?」他不假思索:「粗略來說,我把人的聲質分兩類:『斯文聲』和『粗壯聲』,男女都可以這樣簡分,如果一個黑社會大佬,你配上一把溫文爾雅的聲音;一個純情玉女,你配上一把沙啞聲音,會極為搞笑。故此,我叫配音員要根據自己的聲質,專攻某類角色,為自己創造風格,不過,傳統上,男女主角都是『靚聲』的。故此,配音員聲音優雅的,在薪酬上,佔有優勢。」

我恭敬地問:「丁羽叔,你對年青配音員有什麼贈言?」丁羽說:「現在的配音技術難度降低了,可是演員更加需要在『聲音演技』和『個人特色』上,下一番苦功。如果一個配音員滿口『懶音』,如何熬下去?而在工作態度上,應熱愛自己的工作,選好方向後,要咬緊牙根地實踐下去。」

這點,丁羽絕對是歷史示範:他來自中上家庭,父親是當年香港政府海關的第二把手,曾協助孫中山把物質運出,後來,他經營酒店,最高峰有四家,今天中環街市旁的租庇利街和德輔道中交界,便是當年他父親「大觀酒店」的位置。丁羽住在太子道,和九兄弟姐妹一樣,不憂吃、不憂穿,他們都很乖,後來成為醫生、教師等專業人士,只有丁羽最佻皮,他是五十年代的「飛仔」:飛仔,是模仿西方偶像如皮禮士利的年輕人,喜歡用髮乳把頭髮固定像個麵包,叫做「騎樓頭」,穿彩色夏威夷襯衣,活潑貪玩,但不是壞人;而「爛仔」,便是和黑社會為伍的小嘍囉;低下層想學做飛仔,卻沒有錢打扮、去舞廳跳Cha Cha的,只好倚在路邊的鐵欄,挑逗經過的女孩,他們叫「街邊飛」或「欄杆飛」。

丁羽就讀於何文田火車橋旁邊的南華中學,他不喜歡唸書,只愛玩,流連在九龍城侯王道的榮芳咖啡室,那裏經常有電影人等候出發開工,就是這樣,丁羽混熟了兩個恩人:導演胡鵬、編劇王風。五十年代,當丁羽中學畢業,只有十八歲,還找不到工作,剛巧有部電影,要找小太監,原本找了林家聲,但是,林接了大戲檔期,於是,胡和王便對丁羽說:「Dee Dee(香港人對『小朋友』的稱謂) ,你夠膽量頂上嗎?」丁羽一鼓作氣答應了,結果,演出成功。由於丁羽外型細小、花哨粉面,電影常常找他扮演在外面闖禍,跟著要家人打救的壞孩子。

四、五十年代,許多人從內地湧向香港,北方來的,只會說國語。丁羽的中學同窗,很多是外省人,於是丁羽的國語是流利的,他參加了一個國語劇團,叫「香港影人戲劇團」,往東南亞演出,劇目如《清宮秘史》等。

丁羽懂國語,而且加上他有中學教育(五十年代,已視為「高級知識分子」) ,終於,他進入了「邵氏」這家專拍國語片的大型機構,除了幕前,還當幕後,最後,被提升為副導演。

丁羽說:「我一生熱愛電影,就算今年八十多歲,還是不離不棄,所以,年輕人選好了一個行業,便不要跳來跳去,要在行內找機會,不應急功近利。例如我的外型不足,沒辦法當小生,便找其他崗位,從低做起。你看,配音給我點中,爆了出來!」

我好奇:「丁羽叔,為何你從邵氏跳到TVB當配音領班?」丁羽:「人要在理想和現實中平衡,我的妥協是這樣:我熱愛電影,但是在六十年代,結了婚,有了家庭,為了養家,我不敢在邵氏乾等升為導演的機會。再說,導演是殘酷的行業,一兩部電影不賣座,老闆便換人,所以,當TVB邀請我去『打工』,收入穩定,位置不差,便答應了。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我發覺外面配音的機會多的是,便立下決心,成立了至今四十多年的丁氏配音公司。」

我最後問:「你已是老前輩,有沒有電影圈中人,你是敬佩的?」丁羽:「有,而且比我年輕的,例如杜琪峯、劉偉強、爾冬陞、莊文強、古天樂,他們如果只留在內地拍片,收入隨時數倍,但是他們熱愛香港電影,故此,除了內地發展,還堅持為香港做點事情,我作為老人家的,都很感動!」

「香港」的意義,不只是地理上的獅子山和維多利亞海港,而是過去從四方八面湧入的華人、加上在本地出生的港人,共同合力,灌溉出來的一塊歷史和文化都肥沃的土地,大家除了愛護外,更加要感謝像配音皇帝丁羽叔這些人,數十多年來對香港作出偉大貢獻!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0/25/010129868.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