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地名緣於蜑民鄉音答英軍故事
作者:蕭國健   來源:橙新聞    2019-10-15 15:09
「香港」一名,最早在明萬曆年間出現,當時的「香港」,還是個小村落。之所以得名,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一說因海盜香姑盤據香港島而得名,一說因島上紅香爐山所轉稱而得名,一說因島上有鰲洋甘瀑下注成瀧水而得名,一說因本區盛產莞香並為運香販香的港口而得名,一說蜑民陳群以蜑語答英軍而得名。

【識港網訊】「香港」一名,最早在明萬曆年間出現,當時的「香港」,還是個小村落。之所以得名,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且都充滿地方色彩,一起來看看。

《廣東通志》中的香港地圖

因海盜香姑盤據香港島而得名

據古老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海盜林某與其妻香姑,橫行於伶仃洋一帶,後為清海軍將領李長庚擊敗,林某逃死於台灣;香姑則領其餘眾,佔據港島;後人因而稱之為「香港島」。

但據史籍的記載,清代並無名叫香姑的海盜。只是在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間,有名叫劉香的海盜,曾寇擾香港西北方的南頭,所以有關香姑的傳說,懷疑是由劉香的故事所演變而成。

但本港各地區至今尚未發現任何與海盜劉香或香姑有關的史蹟,況且中國人民最恨盜賊,所以應當不喜歡以盜名為一島的總名,故此說實不可信。

早年的銅鑼灣天后廟

因島上紅香爐山所轉稱而得名

今日銅鑼灣天后廟前,舊時有紅香爐一座。據古老傳說,該紅香爐從遠地漂來,停於廟前沙灘上,村民遂將它放置廟前,並稱廟後山峯為紅香爐山,廟前之海灣為紅香爐港。其後紅香爐港一名,漸演變而為全島總名,而稱之為香港島。

但據《新安縣志》中的地圖所載,島上一面繪有紅香爐山,一面又載有香港村,紅香爐山海灣與香港村海灣的地點有別,且同時存在。由此可見「香港」一名,實非由紅香爐山所轉稱而得名。

《新安縣志》中載「紅香爐」地名

因島上有鰲洋甘瀑下注成瀧水而得名

據傳說,今日薄扶林往南華富邨的瀑布公園所在地,原有一條由瀑布注成的山溪,稱為瀧水,味淡而甘,行船者愛汲此處的水作食用,因而稱此瀧為香江,並將此瀑布入海的港口稱為香港,後來演變成為全島的總名。

但香江一名,是近百年來繁榮後所新起的,因為今日新界各山溪,並無稱為「江」者,可見「香江」一名,絕不會早於「香港」一名而成立。且獨鰲洋即今日的獨牛洲,位於今日塔門洲南部,與香港島位置不同,故相信其中所指的甘瀑,應該並非位於香港島上。故此可證明香港或香港村,與「鰲洋甘瀑」所演成之「香江」無直接關係。

因本區盛產莞香並為運香販香的港口而得名

本區自明代起,已是盛產莞香之地。當時,每年由東莞南部以及新安(今寶安及深圳地區)與本區所產製的香品,常在尖沙頭(即今九龍半島之尖沙咀)的香埗頭(即運香用之舊式碼頭),用小艇運至石排灣(即今香港仔海灣之東北岸),再改用艚船(即大眼雞)轉運往廣州,更運至江蘇、浙江等省。因為這些香木及香品都是由石排灣東北岸(今香港仔海灣)集中轉運的,故灣的東北部遂被稱為「香港」,意即運香販香之港口,英人稱為Fragrant Harbour,即芬芳的港口。位於港灣畔的村落,遂以港灣的名稱名之,故名香港村。

蜑民陳群以蜑語答英軍而得名

「香港」一名,初見於明萬曆年間《粵大記》一書,為一村落。清初,因常受海盜騷擾,故建圍牆自保,因此又稱香港圍,今稱黃竹坑舊圍,或上馬路舊圍。至於香港一名之所以演變為全島的總名,是因為英軍初抵香港島時,是在赤柱登陸,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蜑民帶引前行,經香港村、薄扶林、裙帶路等地,到本島北部今中環一帶。經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以蜑語答稱謂「香港」,英人即以蜑音Hong Kong為記,因而成為全島之名。以初經村落之名,而記為全島之名,此即香港島得名的由來。

阿群帶路圖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古代史新編》

《香港古代史新編》

作者:蕭國健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0/08/010128255.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