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早期香港的水上居民與天后信仰
作者:危丁明   來源:橙新聞    2019-10-10 14:53
香港的水上居民分為蜑家和福佬(又稱鶴佬)兩個民系。香港人所謂福佬,是指來自廣東海陸豐地區的居民,早期多以捕魚為生;而蜑家人則是在廣東、廣西和福建一帶以船為家的漁民,屬於漢人,亦稱為古越人,是一支特有的、瀕臨消失的民系。

【識港網訊】據英人所記資料,他們登島時香港島有廟宇三座:鴨脷洲洪聖廟、赤柱天后廟、紅香爐天后廟,這些廟宇奉祀的都是海神。香港的水上居民分為蜑家和福佬(又稱鶴佬)兩個民系。香港人所謂福佬,是指來自廣東海陸豐地區的居民,早期多以捕魚為生;而蜑家人則是在廣東、廣西和福建一帶以船為家的漁民,屬於漢人,亦稱為古越人,是一支特有的、瀕臨消失的民系。歷史上蜑家人因居無定所,與中國安土重遷的主流文化不合,故備受歧視。這些水上居民都信奉天后。

天后神像 圖:Flickr

對於香港地區天后廟的選址,香港學者廖迪生注意到其中的突出現象。他在《香港的天后崇拜》一書寫道:

「……為何選擇在某一個地方蓋天后廟呢?在香港,一個頗為流行的說法是,人們發現漂流的天后神像,認為這是天后要在那裏蓋廟的意思……港島銅鑼灣天后廟的創建也有一個類似的傳說,根據現時天后廟的負責人戴氏所述,他們的祖先在銅鑼灣定居時,住在海邊的寮屋。有一天準備午睡的時候,看見一塊浮水石漂來,便隨手把石丟到遠處,但石還是漂回來,因而猜測浮水石是天后的代表,於是便在該地蓋起天后廟來……我認為『神像漂流』故事的重心,在於強調各天后廟之間的平等關係。當神像是漂來的時候,一間天后廟的建立與其他天后廟之間並沒有任何從屬的關係。事實上,香港各個天后廟之間各自獨立,各有自己的信眾基礎,自己的慶祝活動,這與台灣的天后廟之間的階序關係很不相同。」

天后廟 圖:Wikimedia Commons

客觀上,這種現象也許正反映了早期香港崇信天后者以蜑民和福佬為多的現實。曾在香港滘西漁村長期進行田野考察的人類學家華德英(Barbara E. Ward),她認為浮家泛宅的水上人的社區認同,早期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他們可以通過該社區的小商店獲得貸款,從而得以渡過休整漁船的艱難日子;二是與該社區神靈建立了崇拜與庇蔭的互動,通過神誕及其他節慶活動,建立起年度的生活節律。她在一篇名為〈香港的一個漁村〉的文章中說:

「……這些船主宣稱他們只要還記得滘西他們就會回來,理由很簡單,就是他們感覺到他們對他們的神靈負有一個義務——他(神)居住在廟宇內面;他多年來保護他們;他們一定要回來滘西感謝神恩和懇求神靈繼續賜福。

談及這些神靈法力的故事,洪聖公,令人相信的很多。在兩個單獨的情景中,有兩個漁民在滘西節中違反了習例即船不能出海而後來遇難:其中一艘舢舨船主和他的太太在捕魚中被火燒毀——火水燈突然爆發,而他的太太受到可怖的灼傷,幾乎雙目失明(她現在仍在村內,她的丈夫現在是負責打理廟宇);而另一艘船在突然的狂風下翻轉,雖然他沒有喪失生命,他卻喪失了差不多所有的財產,包括他正在準備為另一島的不同神靈所供奉的整隻烤豬。」

屯門三聖村每年天后誕仍保持傳統,信眾都會奉天后蓮輿登船海巡 圖:三聯書店

顯然,出於社區認同的需要,水上居民信奉的神靈,除了很靈驗,也不能不顯得有點排外。雖然華德英這裏說的是洪聖信仰,但以此角度看香港天后信仰的「漂流」現象,亦可見其中的奧妙。

_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仙蹤佛跡:香港民間信仰百年》

《仙蹤佛跡:香港民間信仰百年》

作者:危丁明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0/09/010128409.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