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隱山之人:香港自然生態的美麗死亡
作者:劉曉君   來源:橙新聞    2019-09-29 09:26
山外人進入山中世界,構成了葉曉文的最新中篇小說〈隱山之人〉:故事講述生態學家宗柏上山進行在地生態普查,在搜集珍稀物種的同時,遇見身份不明的女子夏花。

【識港網訊】上大帽山取景拍攝,濃霧驟來,不一會兒便傾盤大雨。葉曉文、攝影師與我變成「落湯雞」,紛紛小跑下山,笑說「隱山之人,果然不能打擾」。

山外人進入山中世界,構成了葉曉文的最新中篇小說〈隱山之人〉:故事講述生態學家宗柏上山進行在地生態普查,在搜集珍稀物種的同時,遇見身份不明的女子夏花。山中如世外桃源,他們相識相戀,與花草樹木、昆蟲小獸為伴。有一天,夏花卻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滅絕了的品種

故事的結局,留待讀者親身看書拆解。閱讀時,倒被山與人融為一體的氛圍吸引,像柏樹般乾淨的宗柏,嬌小又神秘的夏花,二人遊走山間溪谷與花叢,愛情滋長,百物增生,四十六種香港動植物不時在文中出沒。葉曉文說,想藉故事寫出四季上山會看見的動植物。還有一些已在香港滅絕的品種。

已滅絕的尖舌浮蛙 圖:資料圖片

「我以前寫的《尋花》(按此重溫)和《尋牠》(按此重溫)都是繪本散文,我行山看到什麼物種,就會將它們寫下來、畫下來,那是基於現實的觀察。但寫小說的感覺很不同,例如〈隱山之人〉提及的滅絕品種,我能在幻想性的小說中安排它們出現,以文字的方式去悼念。」葉曉文說。

〈隱山之人〉介紹了六種已被判定為野外滅絕(Extinct in the Wild, EW)的品種,包括尖舌浮蛙、毛葶玉鳳花和黃松盆距蘭等;又例如,葉曉文在數十年的舊書上看見一種叫「大靈貓」的動物曾存活於本港,再對比現在的資料,已經找不到了,「原因不明,或許跟過分捕獵有關。」她的文字用另一種方式,讓大靈貓再「活」過來。

不止愛情小說

看過〈隱山之人〉的讀者,或會像我一樣,追問宗柏與夏花愛情的細枝末節。但在葉曉文看來,〈隱山之人〉的主線雖是愛情,卻不盡是一個愛情故事,她越是寫到後面,越發覺有很多主題在浮現。「例如香港的生態在面臨什麼災難?人在山上的角色是什麼?或者,在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下,人面對著什麼壓力?透過上山,會不會令他們有所抒發?」山除了折射出人的脆弱與堅強,她笑言,這還是一次香港自然生態災難的「曬冷」式嘗試。

起點始於山。高山上都是霧濕、清氣、滿眼的綠色,耳窩貫滿風吹樹冠,小鳥嚶嚶鳴叫、溪流滴水的聲音;急降至半山時,人類痕跡開始顯現,多是一些單層舊石屋的遺址,早已人去樓空,而這些頹垣敗瓦旁邊常伴有荒田,田內往往還留有幾代人前的作物,如馬藍花、三白草、量天尺、蓮霧和龍眼樹,反倒生生不息;繼續往山下走,將可看見人工鋪設的水管及小堤壩,它們攔截溪流,改變天然溪水的流路;當這些被改變方向的流水滑到下游平原,那兒便漸漸出現文明。

――〈隱山之人〉

近七、八年來,葉曉文看見很多生態問題。小至在山中扔一瓶水,大至整體城市建設,每一點的人為干涉都在侵蝕大自然。還有最龐大的氣候暖化問題,她引研究報告指,到了2050年,全球氣溫可能會上升2.5度或更多,導致極端天氣如颱風、暴雨頻密出現,「有些動物可能無法適應氣候的突變,因不能適應環境而死。」

圖:劉智恒、邱澤銘

先破壞後建設

周遭的人為發展,也常在破壞動植物生境。「你行山時總會發現,咦,這地方以前不是這樣的,整片草地怎會被人倒了泥頭呢?這些地方通常是農地,人們刻意倒泥頭以改變它們的生態,以便環境評估時更改土地用途。」為的是「看看有沒有辦法可以建樓」。那些被破壞的生態,卻已經沒有辦法復原。

還有政府的倡議,如人工沙灘、「明日大嶼」計劃……也都夾雜著大自然的代價。生態保育與城市發展是否「勢不兩立」?葉曉文認為,「想清楚」是發展前必須考慮的事。「鏟走了一個地方,要它回復到一個成熟的次生林,需要的時間起碼是五六十年。所以在破壞前要先想清楚,有沒有其他的選擇,例如棕地或已發展地區,可以先建那些地方。」

圖:劉智恒、邱澤銘

除了同名小說〈隱山之人〉,《隱山之人In situ──短篇小說集》一書還收錄了〈燃水之靈〉、〈霸王別騅〉及〈殺寇〉三篇小說。相較之下,〈隱山之人〉並沒有激烈或血腥的場面,藝評人吳美筠卻另有看法:「〈隱山之人〉表面上沒有人死亡,底層觸及的,卻是100%死亡的物種滅絕,比死還可怕。」(序:〈原生書寫物種In situ〉)

「故事沒有人死,但它的確提到滅絕的問題。」葉曉文補充。「有些物種在六七十年之間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什麼呢?有沒有辦法防止香港以後再有物種消失?這件事也很值得反思。如果我們真的不再找到原因,馬上停止我們做錯的事,可能陸陸續續會有其他不同物種不再在香港出現。」

圖:劉智恒、邱澤銘

回到In situ 與自然共生共存

In situ是一個拉丁文片語,指「在原本位置」,葉曉文很喜歡這個詞,特意讓它成為書名的一部分。而男主角宗柏在山中進行in situ在地研究,也正是「看研究對象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世世代代地,與環境及附近物種產生互相依存的親密關係」。(作者序:〈為自然謳歌〉)靜謐靈動的木荷、野百合、節節草、水蓮霧等,山中自開自落,與人類一樣經歷寒暑,這些美麗的隱山者,數十年後還能不能在原地?

「對待大自然最好的方法,就是盡量不要干涉它。」

《隱山之人In situ──短篇小說集》

作者:葉曉文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9/27/010127452.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