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報刊香港】文藝期刊一度興盛
作者:趙稀方   來源:橙新聞    2019-09-20 15:22
《文藝陣地》、《大風》等報刊的創立,由於茅盾、許地山、蕭紅、夏衍和戴望舒等著名作家的加入,香港文壇勃然中興,成為了戰時中國文學的中心。

【識港網訊】初到香港的茅盾,除了編《立報》「言林」副刊之外,同時還創辦了《文藝陣地》半月刊,時間是1938年4月16日。從創刊號到2卷6期,茅盾一共編了18期。1939年初,茅盾去新疆,《文藝陣地》由樓適夷代編,仍由茅盾掛主編。自1939年6月16日3卷5期開始,《文藝陣地》編務搬到上海進行。《文藝陣地》在香港的時間僅一年多,卻是抗戰初期影響最大的文學期刊。

《文藝陣地》是理論批評和文學創作並重的刊物,並且理論批評文章大於創作。在創刊號的「編後記」中,茅盾寫道:「這一期議論文多於作品。編者很想每期都能保持這一個性。似乎現在還沒有對於文藝上一般問題多發表意見的刊物,本刊試想在這裏開一冷門。」當然,他接着強調:「但自然也不是不注意作品,對於這一方面,略有一點打算:一,把現實生活的種種經過綜合分析提煉,而典型地表現出來的,總想做到每期有這麼一篇;二,舊瓶裝新酒的辦法是目前大家熱心提倡而試驗的一事,也想時時供給些試驗品出來。至於三,通訊報告之類,所重在內容,而且最好是能夠從平凡中見出深刻來,自然,這是希望。書報述評是打算每期有一點。」

《文藝陣地》開展了多種理論批評話題。一是由創刊號刊登的張天翼的《華威先生》所引起的一場有關「暴露與諷刺」之爭。這場爭論在當時文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廓清了抗戰文學中是否可以暴露與諷刺黑暗面的問題。二是有關於「大眾化與舊形式」問題的爭鳴。抗戰引發了文學界通俗文學的熱潮,不過如何利用舊形式?還需要理論上的澄清。圍繞這個問題,《文藝陣地》發表了茅盾、杜埃、黃繩、巴人、向林冰、穆木天和王實味等人的多篇文章,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這些文章後來成為了中國文壇四十年代有關「民族形式」問題討論的先聲。此外,《文藝陣地》還展開了對於抗戰文學中的「公式主義」、「典型化」等問題的討論。

《文藝陣地》第一卷封面

《文藝陣地》發表過很多抗戰文藝作品,最有影響的是兩篇小說:一是發表於創刊號的張天翼的《華威先生》,二是發表於第3期的姚雪垠的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這兩部作品之所以引起文壇轟動,原因是在普遍歌頌抗戰的文壇上,塑造出了反面人物及中間中物。華威先生忙着到處露面,只是爭取個人的權力,並不做實事。《差半車麥秸》中的抗日戰士,是一個充滿缺點的農民。在抗戰的形勢下,這兩個人物形象是很新穎的,也很容易引起爭議。

1941年皖南事變後,鄒韜奮從桂林撤退到香港。他先參與了1941年4月8日《華商報》的籌辦,在《華商報》上連載了77節的《抗戰以來》,又在5月17日復刊了在上海被查禁的《大眾生活》,兩者前後僅隔一個多月。復刊後的《大眾生活》週刊,由鄒韜奮任主編,千家駒、茅盾、金仲華、喬木(冠華)、夏衍和胡繩等人組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編委會。看得出來,和《華商報》差不多是一撥人。在香港辦刊物需要長篇小說連載,鄒韜奮只好又去找茅盾。為支持《大眾生活》,茅盾不得不停止了《華商報》上的《如是我見我聞》的連載。

考慮到「香港和南洋一帶讀者喜歡看武俠、驚險小說」,茅盾寫了一個長篇,描寫一個「被騙陷入罪惡深淵又不甘沉淪的青年女特務的遭遇」,這便是「抗戰第一長篇」《腐蝕》。《腐蝕》之後,鄒韜奮又請夏衍寫了《春寒》。在素有小報傳統的香港,《大眾生活》很快就打開了天地,銷量達十萬份。夏衍曾回憶:「《大眾生活》和《華商報》緊密合作,在宣傳戰線起了很大的作用。回想起來,在當時當地,《大眾生活》的影響可能比《華商報》還大。」鄒韜奮乃民盟人士,代表的是國共兩黨之外的力量。

《文藝陣地》創刊號目錄與版權資料

1941年6月1日,周鯨文和端木蕻良主編的《時代文學》在香港創刊面世,端木蕻良撰寫《民主與人權》作為發刊詞。《時代文學》號稱「香港唯一巨型文學月刊」(見該刊廣告詞),雲集了一批知名的文化人。創刊號上刊登的「特約撰稿人」,包括丁玲、王統照、巴金、老舍、艾蕪、艾青、周揚、胡風、茅盾、夏衍、張天翼和許地山等六十位知名作家,很有聲勢。《時代文學》得到了各方支持,「當時端木先生還可以和延安方面通信,儘管十封信裏大約只有不到一半能夠看到。憑着這種聯繫,丁玲為《時代文學》抓來一批稿子。在上海的許廣平、巴人也組來了稿子,戈寶權大力支持,不斷送來最新的蘇俄文學譯著。香港方面還有戴望舒先生、楊剛女士的鼎力相助。端木先生還記得,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也交給他一組十篇關於新四軍的短篇。這樣,《時代文學》很快就辦成一本頗有影響的刊物。」

《時代文學》成績最大的是小說。蕭紅寓居香港後帶病寫下的新作《小城三月》和端木蕻良本人的《大時代》都刊於《時代文學》,其他如劉白羽的《太陽》、艾蕪的《戲院中》、駱賓基的《人與土地》等作品也都發表於該刊。《時代文學》除發表創作外,還刊登了為數不少的譯作,第1期就翻譯發表了海涅、泰戈爾等人的詩,還有戴望舒翻譯的法國聖代克茹貝里的《綠洲》和林煥平翻譯的日本本間唯一的《論文學的形象》,此所謂「薈萃全國作家心血反映大時代的全貌,並介紹歐美文學的動向」。在抗戰烽火四起的年代,《時代文學》依然還能堅持翻譯外國文學,這是不多見的,可見其純文學傾向。可惜,《時代文學》只出到第7期就停刊了。

《時代文學》創刊號封面
《時代文學》創刊號目錄與版權資料

《大風》創刊於1938年3月5日,社長簡又文、林語堂,編輯陶亢德、陸丹林。據其廣告列出「撰稿人一斑」,其中包括簡又文、謝冰瑩、馮自由、陳獨秀、馬國亮、陶亢德、老舍、杜衡、陸丹林、穆時英、蘇雪林、徐蔚南、施蟄存、葉恭綽、孫科和丁聰等。從作者隊伍就能看出來,這不是左翼的刊物。

簡又文在《大風》「代前言」的《大風起兮》一文中提到,「本刊係由『宇宙風』與『逸經』兩社在港聯合主辦」,內容是配合政府抗戰的。《大風》所設計的欄目有「風雨談」、「專著」、「譯叢」、「史實掌故」、「文藝」、「通訊」和「人鏡」等,是以雜文為主的。《大風》第1期所刊登的文章有亢德《偉大的國民》、丹林《自由與無忌》、謝冰瑩《戰士底手》、老舍《到武漢後》、馮自由《記張靜江》和朱樸《張發奎瑣記》等。《大風》也發表過不少名家名作,許地山的中篇小說《玉官》和《鐵魚底鰓》分別刊載於《大風》1939年和1941年,郁達夫的《毀家詩記》,施蟄存的《薄鳧林雜記》、《我的家屋》,戴望舒翻譯馬爾洛(Andre Malraux)的《死刑判決》和杜衡的《白沙溪上》等都發表於《大風》。

由於上述報刊的創立,由於茅盾、許地山、蕭紅、夏衍和戴望舒等著名作家的加入,香港文壇勃然中興,成為了戰時中國文學的中心。薩空了當時就著文指出:「現在香港已代替上海來作全國的中心了」,「今後中國文化的中心,至少將有一個時期要屬香港。並且這個文化中心,應更較上海為輝煌」。

《大風》第二期封面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

《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

作者:趙稀方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9/19/010126793.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