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江憶記:電車拖卡與售票員「共存亡」
作者:過來人   來源:大公報    2019-09-19 09:37
電車公司在一九六五年引入了十輛單層拖卡,其後增至二十二輛,直至一九八二年,電車公司認為拖卡未能適應一人電車的發展方向,於是將拖卡全面廢除,而售票員的職位亦全數被淘汰,成為歷史。
圖:七十年代曾經擔當疏導乘客重要角色的電車拖卡

【識港網訊】基於歷史因素,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這三十年內,本港人口急速增長,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一九三一年時,香港人口只有八十四萬多人,但到了三十年後的一九六一年,人口增至三百餘萬多人。

為了應付人口增加對交通的需求,當時的港英政府在港九新界大舉發展道路系統和公共交通,而作為港島區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的電車,為了解決繁忙時間的乘客擠迫情況,電車公司在一九六五年引入了十輛單層拖卡,其後增至二十二輛。這些拖卡附設於雙層電車的車尾,初期被用作頭等車廂,可載客三十六人。不過,自拖卡推出之後,乘客認為收了頭等車費卻沒有頭等享受,加上拖卡製造出來的噪音比雙層電車更大,電車公司於是在一九七二年順應民意,將頭等的安排取消,令不論是乘坐雙層電車還是拖卡,都收取劃一車資。

筆者在七十年代由於工作關係,也是電車拖卡的常客,還記得當時並非所有電車都掛上拖卡,但在繁忙時間拖卡數量會較多,到了非繁忙時間,就會回廠卸下拖卡。提起拖卡,不可不提是它的設計,只在前部設有車門,上落車都必須取道前門進行,登上拖卡後,售票員會來回於車廂要求乘客買票,在七十年代,車資是三毫,雖然電車在一九七六年已在司機旁邊設置錢箱,推行乘客上車入錢的無人售票模式,但基於拖卡沒有司機監管,所以仍然需要售票員代勞,以免有人搭「霸王車」。直至一九八二年,電車公司認為拖卡未能適應一人電車的發展方向,於是將拖卡全面廢除,而售票員的職位亦全數被淘汰,成為歷史。

生活在香港的市民都知道,公共巴士的上層及梯間是不准企立的,但電車卻沒有這項規定,因此在繁忙時段,電車的上層和梯級也站滿乘客,這也是香港電車的一大特色。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香港地鐵(現稱港鐵)籌備發展港島線,電車的存廢一度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議題,亦有人提議將電車路線一分為二,其中一段由筲箕灣至金鐘,另一段由堅尼地城至上環,以騰出更多路面空間,以改善中區的擠塞和讓路予地鐵興建出入口。這些爭議到了一九八四年終於有了結論,在一九七四年收購了電車公司的香港九龍倉集團公布向市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大多傾向保留電車,電車服務才不至於被地鐵服務全面或部分被取代。但這個決定亦間接令香港地鐵(現稱港鐵)暫時擱置港島線堅尼地城站至上環站段(現稱西港島線)的工程,使電車得以維持西區服務的重要角色。

在八十年代之後,香港國際城市的地位日益鞏固,但市區的土地卻買少見少,經營電車的九倉集團有見及此,決定在一九八九年將使用了數十年的霎東街車廠拆卸,並在原址興建時代廣場。新電車車廠則分別設於屈地街及西灣河。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