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說建築】土樓冬暖夏涼最宜居
作者:蒲肖依   來源:橙新聞    2019-08-07 16:34
福建遼闊的海洋文明和和半封閉的農耕文明非常獨特地交織在一起,氤氳、碰撞、變異,結出了奇異的建築之果──「土樓」。

【識港網訊】永定客家土樓是千年以前客家人從黃河流域輾轉遷徙到永定縣之後,將遠古的生土建築藝術結合本地自然環境發揚光大的產物。土樓是客家人的傑作,但它為甚麼沒有誕生在客家人的中原祖居地,而是落戶在了福建?

福建的地理特徵是「依山傍海」,「八山一水一分田」,其海岸綫曲折漫長,島嶼星羅棋佈。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出發,鄭和下西洋由這裡起錨,海陸商貿在這裡集散。遼闊的海洋文明和和半封閉的農耕文明非常獨特地交織在一起,氤氳、碰撞、變異,結出了奇異的建築之果──「土樓」。

福建土樓(蒲肖依攝)

可呼吸的綠色生態建築

土樓既是原始生態型的綠色建築,也是可生長的有機建築。土樓冬暖夏涼,溫差相對較小,原料就地取材,並可循環利用,它以最原始的形態全面體現了人們今天所追求的綠色建築的最新理念與最高境界。更可貴的是,土樓具有良好的堅韌性和自我修復功能。史料記載,一次震級測定為七級的地震使永定環極樓牆體震裂二十厘米,然而它卻能在日後的歲月中自行復合,體現了建築生命的自癒能力。

生土建築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溫度和濕度的調節,因而最適宜人的體溫需求。閩南地處東南沿海的腹地,颱風多發。土樓大多建於亞熱帶,眾山夾持,氣候炎熱且複雜多變。每到雨季,空氣中濕度很大,厚厚的土牆通過自然的「毛細孔」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其表面也不會像其他光滑的牆面那樣返潮或者產生凝結水。秋季乾燥,土牆又能反向地釋放水分,自然調節室內濕度。夯土牆特有的透氣、保溫、隔熱性能通過有節奏的「呼吸」得以完美地實現。

承啟樓內景(蒲肖依攝)

有的土樓牆體厚達一兩米,且環形圍合,巨大的瓦頂出簷和走馬廊的遮擋,減少了土樓內部的日照面積和時間,大門和門廳的通道形成涼爽迴轉的「巷子風」,起到散熱納涼的作用,夏季足以消暑解熱。冬天,高大的土牆是擋風避寒的好工具,關閉大門,就將寒冷鎖在外面。由於土樓密閉,聚眾而居,與樓外的寒冷相反,單位面積內生命活動自身產生的熱量,足以在土樓內部形成溫暖舒服的小氣候。以至有從土樓外遷現代建築居住的人抱怨,住慣了冬暖夏涼的土樓,一時很難適應磚砌的西式樓房,雖然現代建築的功能相當完備,但就溫度、濕度自調節功能帶來的舒適度而言,土樓顯然更勝一籌。

土樓隨着山勢錯落有致、高低和諧的分佈,這是地理環境使然,也是人為着意的結果,人和大自然的創造不謀而合,共通的情感曲徑通幽。土樓的環境極盡天地之美,清溪透碧,遠山疊翠,林木葱蘢,花果鬥艶。可謂層層相映,步步為景。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蔚為壯美,站在南山區的半山腰上眺望,可見四座圓樓依山而下簇擁着一座方樓,環環土牆與層層梯田相得益彰,外觀上奇異秀麗,氣勢上應天接地。

福建南靖縣的田螺坑「四菜一湯」土樓群(蒲肖依攝)
方圓形的土樓散佈在山巒中

土樓在現代社會中的運用

在中國的廣州有一座土樓公社「萬匯樓」,這是一個模仿土樓形式的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廉租房項目,至今已經度過四年,成為了許多「南漂」青年的樂土。這個項目的發起人是萬科董事長王石,他認為土樓的形狀很適合做集合住宅,因為「圓形是一種具有向心力的圖形,大家住在哪裡,可以和周邊鄰居打成一片,建築物內部有足夠的公共空間,在這裡有雜貨舖,有活動區,親朋好友來還有小旅館提供居住,是一個完整的社區」。

萬匯樓外形像一座密閉的圓形城堡,外圓內方,高六層,直徑七十二米,面積一萬三千七百一十一平方米。土樓公舍內設有街道、小巷、天井、院落等空間,及商業服務等配套設施,住了八百多人。裡面設計成兩個戶型,一房的單身公寓和兩房的小套間,面積大約三十平方米,顯得緊湊溫馨。

廣州萬匯樓,是全國首個模仿土樓形態的廉租房

萬匯樓的平均房租才五百塊一個月,即使已經住滿了人,仍有許多人在排隊候租。租戶平均年齡為二十七歲,大多數是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大家平時自覺輪流負責打掃衛生,因此整個院子乾淨整潔,社區裡也有一些志願者組織,接待新住戶的同時也組織一些社區活動。

設計師之一、URBANUS都市實踐的創始人劉曉都認為,和傳統土樓類似,這個住宅探求高密度社區與高質量公共空間並存的可能性,雖然很大程度犧牲了個人空間,但提供了許多公共空間,包括地下室的圖書館和體育活動室,這裡還辦過一個啤酒節,有一間音樂室,裡面有自發組建樂隊的年輕人,整個社區和諧而充滿活力。最重要的是,這種圓形向心的空間很適合群居,拉近了鄰里之間的關係。裡面的一個租戶就這樣說,「這裡讓我有一種歸屬感,本來自己就遠離家鄉,容易想家。在這裡我們會一起燒烤,一起組織各種活動,在天台開派對,住在這裡的人都充滿了激情,這讓我也不會感到孤獨了。」

萬匯樓內景

無獨有偶,被稱為「全球最酷大學宿舍」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Tietgen」學生宿舍建成於2007年,曾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國際獎(RIBA International Prize),其設計靈感同樣來源於中國福建的土樓。可以說它是丹麥政府對未來學生居住環境的完美描繪,同樣帶着「烏托邦」式理想主義色彩。外形看上去像一座巨大的圓形碉堡,總共有七層,一格格窗戶和露台上下前後錯落有致,內部是一個同心圓的公共區域,種滿了花草植物,周邊圍繞的是學生使用的餐廳、視聽室、自習室、洗衣室、音樂室、會議室和單車的停車處等。

宿舍一共包括三百六十個房間,分為四種,包括二十六平方米、二十九平方米、三十三平方米和四十二平方米,配合學生的不同需要。每個房間都配有獨立的洗手間和露台,可觀看內部的庭院和外部的景色。五個出入口將這個圓形的「碉堡」分成五個大段落,但又可以彼此連接。這個建築由丹麥建築師Lundgaard和Tranberg共同設計,他們認為,建築應是拉近學生之間溝通和交流的紐帶。一面是向心的內庭院空間,一面是視野開闊的外向空間;使得剛入校的學生有集體感,覺得安全,同時又不顯得有局限性。底座的中央庭院經常舉辦各種學生活動,同學們站在凹凸有致的露台上呼朋喚友,也是一番熱鬧的景象。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學生宿舍
宿舍內景

_____________
上文改編自《建築裡的中國》

《建築裡的中國》

作者:蒲肖依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8/07/010123276.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