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書展現場】 發燒友談香港科幻早期發展
來源:橙新聞    2019-07-22 09:43
「香港科幻的早期發展」座談會,請了香港四位致力於創作及推廣科幻作品的講者,包括香港著名科幻作家李文健(筆名杜漸)與李偉才(筆名李逆熵)、前科幻會會長白錦輝,以及現任科幻會會長麥家凱。

【識港網訊】今年書展的年度主題是「科幻及推理文學」,在展場內,多家出版社趁機擺出相關主題書籍供讀者選購,場外的主題講座亦相當精彩。

其中「香港科幻的早期發展」座談會,請了香港四位致力於創作及推廣科幻作品的講者,包括香港著名科幻作家李文健(筆名杜漸)與李偉才(筆名李逆熵)、前科幻會會長白錦輝,以及現任科幻會會長麥家凱。

圖:張艷玲

座談甫開始,李偉才便率先指出,以往大眾皆認為科幻小說不入流,是邊緣創作,不論是寫的還是看的,都被人瞧不起。當然,今日的情況已大大改變。

同樣是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兼資深編輯的李文健認為,大眾不應看不起科幻小說,他舉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為例,指其作品《人間喜劇》留芳百世,被譽為「現實主義的經典」,當日作家卻是寫給低下層人民看的,屬市井的小說。而在中國,昔日被士大夫指是淫書的《紅樓夢》,後來成為文學鉅著,更有「紅學」一研究派別出現。由此,他寄望科幻作品將來能成為經典。

李文健 圖:貿易發展局
李文健作品:《死光》(1997年版) 圖:貿易發展局

白錦輝則表示,主流文學看不起科幻作品,是長期造成的誤解。他舉《侏羅紀公園》以說明,這部曾紅遍全球的電影,其實改編自米高‧克列頓於1990年的同名小說,而小說本身乃屬科幻類型。他又補充,科幻小說不一定講外星人、太空船,讀者與其針對主題,不如思考兩個讀科幻作品應該要思考的問題,一是「假如……」(What if…),二是「如果繼續下去……」(If this go on…)。

四位講者談到初次接觸科幻作品的經驗,其中李文健的經歷相當有意思,他回憶第一次讀科幻小說在1950年,當時他於上海讀書,常到「百新書店」去看舊武俠小說,一次無意中發現由安子介(香港著名實業家、政治家、文字學家)所著的《陸沉》,便打開了其對科幻小說的興趣。《陸沉》實際上並非百分百原創作品,而是由安子介與友人合譯的小說,二人取了原著的框架,在翻譯過程中加入中國元素以改寫,李文健認為這是早期的科幻創作,他更在1984年將此書引進到上海,中文科幻小說創作的起點由此而來。

李偉才 圖:貿易發展局
李偉才作品:《最後的問題 — 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1987年版) 圖:貿易發展局

此外,李文健還翻譯過不少外國科幻作品,第一本譯作是美國的《生與死》,後來陸續翻譯了約十種中篇科幻小說,例如《隱身人魔》、《太空潛艇》等。到了八十年代,他嘗試創作,首部科幻小說名為《大禹的足跡》。

幾位科幻發燒友又提到,香港早期科幻作品的整體調子是比較樂觀的,李偉才指是戰後科技產品興起,社會大眾對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當時的科幻作品受到這種氛圍影響。白錦輝則述及今日香港科幻作品的特色是比較灰暗,這主要受到西方影響,西方作品多圍繞自然災難、環境保護等主題,調子難免較消沉。

倪匡 圖:貿易發展局
倪匡作品:衛斯理系列《藍血人》(明窗王司馬封面初版) 圖:貿易發展局
陳浩基 圖:貿易發展局
譚劍 圖:貿易發展局

談到香港的科幻代表作家,很多人必定會想起倪匡,其實除了倪匡,本土科幻作家為數不少。李偉才和麥家凱有如行動的資料庫一樣,向在場聽眾介紹多位後起之秀的經歷,包括曾經參與多屆科幻文藝創作比賽並奪得多個獎項的譚劍,還有後來成為補習天王的蕭源,以及於海外享有文名的陳浩基等。

2019香港書展官網:http://hkbookfair.hktdc.com

展期:2019年7月17日至23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地點: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20/010121843.shtml

责任编辑:leidl